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1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1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
*导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留下一部七十一卷的《长庆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一部分吟咏心性修养即养生的诗,至今读来仍有浓厚兴味和启迪作用。

白氏养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养心。

他在《病中五绝句》之四中写道:身是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

至于如何养心,白氏突出一个乐字。

无论在任何境遇下,他都能找出乐的理由。

升迁,他乐;贬谪,亦乐;富有,他乐;贫穷,亦乐。

然则何时而忧耶?除了国家、民众的灾难及亲友死伤之事,就个人遭遇而言,几乎无事不乐。

白氏四十二岁时,曾由朝廷大员,一度赋闲,退居渭上。

此时正值壮年,英姿勃发,壮志凌云,但却无事可做。

一般人受此打击,往往郁郁寡欢,甚至众病丛生。

然而白氏却乐在心里。

他找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集,反复吟诵,并仿其体,作诗十六首以自娱。

在第九首中写道。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簟。

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今我
何人哉?德不及先贤。

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况此清渭曲,居处安且闲。

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

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

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

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白氏此诗透露了他身处逆境而能自乐的一个秘密,即与先贤比较。

颜回和原宪是孔子的弟子,是著名的安贫乐道者。

《论语雍也》记孔子赞扬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宪隐居于卫国,住在藜藿穷阎之中,摄敝衣会见来访的时为卫相的老同学子贡,而不以为耻。

与他们一比,白氏自觉境况好得多,没有理由不乐。

白氏不仅与先贤比,还与当时的农民比。

他四十九岁时由地方赴京城长安任职,途中宿于一个老农家中。

看到这个老农岁种一顷田,春驱两黄犊。

于中甚安适,此外无营欲。

白氏不禁感慨:众人爱金玉,众口爱酒肉,何如此溪翁,饮瓢亦自足。

他曾在一首《知足吟》中写道:不种一垄田,仓中有余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余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