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恨歌》参考资料1

《长恨歌》参考资料1

《长恨歌》参考资料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

少时颠沛流离,十一岁离家避逃越中,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丐衣于邻郡”。

贞元三年,白居易来长安,呈诗顾况;顾况始拒而不纳,至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而赞不绝口。

白居易于是名动长安。

居长安三年,仕进无途,悄然离去,游历江苏、湖北、江西等地。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经礼部试擢(zhuó)为甲科;十九年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入选,补周至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和赞善大夫。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

元和十年(815年),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越职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晚年定居洛阳,先后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世称“白傅”。

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栖心释氏的生活,诗歌也以此为内容。

白居易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创作应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

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其中糅合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审视和评价,对个人身世的悲叹和感伤,所以凄惋动人。

二、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唐朝发生了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

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

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

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役,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

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

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

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

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

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

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

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积蓄力量。

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

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755年(天宝十四年)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十五万人,南下反唐。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

叛军所过州县,没有敢于抵抗的。

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

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

安禄山渡过黄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断陈留、荥阳(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

756年(至德元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

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

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

756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

行至马嵬驿(weí yì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

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gǎo)卿、张巡、鲁炅(jiǒng)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

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

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向回纥(hé)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

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

既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

江汉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结局有重大影响。

唐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

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

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接着,又攻陷洛阳。

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

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

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

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

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

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

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

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三、唐明皇与杨贵妃唐玄宗在位44年,是唐代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他先后用了两个年号:“开元”和“天宝”,标志着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前期,他年轻有为,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后期,特别是宠幸杨贵妃以后,他看到天下太平,便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于是坏人当道,忠良钳口,终而导致“安史之乱”。

(杨贵妃的介绍请参见《新唐书•杨贵妃传》)“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古代的“情人节”,传说牛郎和织女会在那天晚上踏上鹊桥相会。

唐明皇和杨贵妃就是在这样的夜晚,深情无限地发表了爱情宣言:“我们百年以后,如果在天上但愿能成为一对比翼双飞的鸟儿,如果在地下但愿能成为连结在一起的枝条。

”古代以死后合葬为夫妻恩爱的象征,《诗经·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王实甫《西厢记》:“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后来衍化成梁山伯祝英台死后变为一对蝴蝶翩翩起舞,成为至高无上的爱情象征。

四、《长恨歌》的主题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罗曼史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这些作品中,最完美而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写作此诗时,唐明皇和杨贵妃已故去半个世纪了。

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着有关李杨罗曼史的一些传说甚至神话。

这多少表达了一般老百姓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以及对杨玉环的同情。

可以说,白居易在诗中正好反映了老百姓们的这种想法和愿望。

这是《长恨歌》多少年来一直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因素之一。

据陈鸿的《长恨歌传》,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可以说也有"讽喻"的意味。

而且,《新乐府》中的《李夫人》诗中,特别提到"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

君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weí)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也正是《长恨歌》创作的主观意图的一个注脚。

所以,《长恨歌》从写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都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

但是,这一意图并没有贯穿到底。

白居易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

特别是诗中对玄宗与贵妃二人生死相恋、梦魂萦绕的那种带神话色彩的反复渲染,更把前一个主题大大地冲淡了。

咏吟这一主题的诗作很多,而且各人的立论和角度也不尽相同。

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喜吃鲜荔枝,唐玄宗为了取悦贵妃,便下令从荔枝产地(一说四川,一说广东,以前说较为可信)到长安沿途设驿站,备快马,差人限期一站接一站地骑马飞奔将鲜荔枝送到长安来。

这首诗正是对这件帝王为自己享乐不惜劳民伤财的事进行有力的讽刺。

杜甫在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中,诉说了他一早经过骊山脚下,历数唐玄宗、杨贵妃和他们的近臣亲信们在华清宫中过着极端奢侈浮选乐的生活,与宫外人民的生活成鲜明的对比时,发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绝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五、《长恨歌》的艺术特点《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相辅而行,作于元和元年。

《长恨歌》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史实与民间传说杂糅,写实与想象结合,天上与人间照应,而诗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则既有讽刺,又有叹惋,所以诗的前半首鉴戒荒亡之意明显,后半首爱情悲剧的渲染凄恻动人。

《长恨歌》讽刺玄宗耽迷声色而不悟,终至祸乱。

玄宗始求绝色而未得,既得而宠幸,至于溺惑而不复理朝政。

终于导致社稷倾覆,皇舆播越。

《长恨歌》的后半部分,是白居易根据民间传说改写而成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蕴涵也早已超出了帝王后妃的范围,而成为对世间男女山盟海誓、生死不渝(yǘ)的真挚爱情的讴歌,对天地阻隔、长恨不已的爱情悲剧的叹惋。

诗分别从唐明皇和杨贵妃双方的遗恨和相互的感情纠结写来,表现他们天上人间,无尽的眷恋。

——并重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七夕密誓,这是二人真挚的爱情对当初的声色之情的超越和升华。

诗人着意渲染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生死不渝的爱情,“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求,既是对天下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的遗恨,也是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惨结局的叹惋,所以诗能广播人口,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