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观看图片
回答:
气态、液态和固态
回答:
(1)、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
(2)、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3)、地下淡水中的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河水。
回答:节约用水
读图分析,回答:大气水、冰川水、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生物水。
回答:大气降水
思考并回答
学生快速得出答案
回答:不科学
回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展示文字总结
图片动画
图片,视频
强调分类过程
使学生理解
播放讲解
学生明确补给关系
3分钟
网络
2.1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图片动画
强调各个环节
形象记忆
播放总结
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3分钟
自制和网络截取
2.4
水循环的意义
文字
概括水循环意义强调加深理解
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播放概括
帮助学生理解
1分钟
自制输入
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1)问题引导法: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水到渠成
归纳: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河流的补给形式有大气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因此,河流补给可能涉及的水体有:大气水、冰川水、湖泊水、地下水。
扩展:一条河流的补给可能有几种,但是我们要说明是具体到某一河段。比如:长江上游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因为长江的源头在高山上;下游地区以大气降水
5、假设我们把全球的水量看做是一升,那么淡水资源只是这一升中的一小勺,而人类可以利用的只是这一小勺中的一滴而已。因此我们应该要怎么做?
转承: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究竟他们是怎样相互补给的呢?我们先来看课本54页的读图思考题。
1.PPT展示课本图3.2的示意图。问:首先,这幅图中出现了哪几种陆地水体?图中河流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什么是河流补给?河流的补给形式有哪些?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及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
A两岸的地下水下水与河水互补D两岸地下水与河水均不能互补
答案:1、A 2、B
讲评修正
第2题,学生易错选C,根据上课所讲的知识,地下水与河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互补关系,但学生应加强对于上课补充问题的应用,注意题干中“高出两岸地面数米”以及黄河“地上河”的特殊性。
2.2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根据图叙述水循环的过程,进而自己绘图表达水循环的过程
2.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
2.4水循环的意义
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2.5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理解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6水循环的能量传输功能
理解水循环对全球水热平衡的意义
项目
内容
对策
教学重点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的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自然景观过程的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形象、直观展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导课
设计
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在面对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否正确呢?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它奔流到海之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还上内循环三种。“课标”并不是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补给为主,因为下游地区的降水量比较丰富。那么,南宁市的邕江的补给来源是什么?(南宁的降水比较丰富)
2.转承:刚才我们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那么河流水能不能补给湖泊水呢?它们的补给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什么时候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什么时候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播放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flash动画并归纳:
丰水期,河流水位较高,河流补给湖泊;
学
习
目
标
知识点(章、节)
学习具体目标
1.1 水圈的构成
培养读图能力,掌握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
1.2各种水体对人类的意义
了解各种水体对人类的意义
1.3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
了解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1.4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
理解河流与其他水体相互补给的条件和结果
2.1水循环的分类
了解水循环的分类,理解各类水循环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
6、思考:黄河下游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补充:黄河下游地区由于泥沙的淤积,所以下游河段的黄河是一条地上河,黄河地上河始终补给地下水。
总结:通过刚才的读图思考,我们知道陆地的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冰川融水与河流水以及湖泊水的补给关系是单向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这三者之间的补给关系是相互补给。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
内容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枯水期,河流水位较低,湖泊补给河流。
3、根据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原理,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播放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flash动画并归纳:
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
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5、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井水不犯河水”,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否科学呢?前面已经说过,井水也就是浅层地下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井水还是会犯着河水的)
教学反思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标、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类型
2、水的存在形式
3、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课堂
巩固
练习
知识点
学习目标
试题及内容
水圈的概念
了解水圈的概念
3、下列关于水圈的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连续二规则的圈层B海洋水占的比重最大
C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D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
理解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及黄河的特殊性
教
学
媒
体
的
选
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
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1
掌握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
图片
展示水圈的形成
使学生直观了解
播放总结
学生了解水圈的构成
1分钟
网络截选
1.3
各水体的相互关系
文字
展示重点内容
帮主学生总结记忆
讲解
学生明确各水体相互关系
1分钟
自制输入
1.4
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
让学生了解,陆地上的水体间是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的,但是有的是单向补给,有的是双向补给,为水循环的过程做铺垫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水圈的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连续二规则的圈层B海洋水占的比重最大
C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D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数米,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补给关系是()
以海陆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综合把握
教学难点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实例理解水循环的规律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预习课文,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完成课后练习题
学习环境
()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其它教室
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图片声音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