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及其功能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回答和处理学生答案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的一类教学行为。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引入阶段。
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提问有所准备。
然后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提出问题,稍等片刻,再指定某位同学回答。
第二,介入阶段。
在学生不作回答时才引入此阶段。
此时教师要以不同的方法鼓励和诱发学生回答。
教师可核查学生是否明了问题;催促学生回答;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教师可以运用不同词句,重复问题等。
第三,评核阶段。
教师以不同方式,处理学生答案。
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
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
也可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教师对于每一节课,都要精心编拟不同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
提问技能的教学功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
第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联系、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第三,通过问题的解答,能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为学生提供机会,激励他们提出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提问技能的类型和举例
提问技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按提问的目的来划分,也可按问题的认知水平来划分。
1诱发探求新知识的提问。
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应善于编拟诱发、探求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钻研,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认识“庐山真面目”。
例1讲“三角形”和“正多边形”时的设问
讲三角形时,可先就三角形的稳定性问学生“电塔架上、石油钻井架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三角形?”接着可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教具进行演示,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而三角形加外力是不会变形的。
再如讲五边形时,可问学生“谁会剪国旗上的五角星?”这些设问,使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情态下步入知识探索的思维中,把逻辑思维极强的数学内容教得妙趣横生。
例2有关溶液稀释及混合运算
可用新奇的问题引入。
“100毫升(浓溶液)+100毫升(稀溶液或水)≠200毫升”,“大家想一想,这个等式对吗?
例3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时的设问。
在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后,若给出图(1),提问学生:
AD׃DB=AE׃EC是否成立?
这类模式化问题易使学生
感到平淡无奇,难以调动
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若教师一反习惯性地给出图(2)后发问:“∆ABC 中,ED∥BC,AD∶DB与AE∶EC相等吗?”这一问,学生感到有趣,便能促成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分别延长DE、BC,过点A作直线L1∥BC,进而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2低级认知的提问。
包括:记忆性问题—要求学生凭记忆作答;了解性问题—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了解,并能做初步的分析;简单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某一问题。
例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提问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教师首先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在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还可问:“能否用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来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呢?”这样,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积极思考,探索本定理证明的思路,使之悟出引辅助线证明定理的途径。
3高级认知的提问。
包括:理解性问题—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和重新组合,能揭示问题的实质;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某些事物、事件进行构
成要素分析、关系分析或原理分析等;综合运用及创造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部分或个别特殊性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灵活运用,能独立思考,不墨守成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见解;发散式问题—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从多方面思考解决的方法;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或评价原则,来评价他人的观点、判定方法的优劣等等;激发争议式问题—要求学生各自摆出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
(1)理解性问题。
例在几何的四边形的教学中,提问学生:“比较特殊四边形的对角线与一般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理解任意四边形的对角线的变化决定了特殊四边形的变化的意义。
(2)分析性问题。
例在讲证明相似三角形时,教师问:“要证明△ABC∽△A′B′C′,哪种方法最常用?”“要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的定理,如何证明两对应角相等呢?”这样按层次设问,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化解矛盾,把较复杂的问题一步步分解为较容易(或已知)的问题。
(3)综合性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遇到较复杂(知识点多)的综合题,教师要善于设问,将若干个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联系起来,提出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解题。
综合性提问的表述形式一般如下:
根据……你能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吗?为了……我们应该……,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会产生什么后果等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的表述。
(4)评价性问题。
例设问“有人说:‘全等三角形就是相似三角形,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这就需要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对这种说法进行分析,做出评价,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评价性提问的表述形式通常为:
你同意……吗?为什么?你认为……为什么?你相信……为什么?你喜欢……为什么?等。
(5)发散式问题。
例在几何题证明的复习中,设问,这道题共有几种证明方法(或解法)?需要添加辅助线的几何题,可以设问:此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这样设问,能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激发争议式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设问一些激发争议式问题,“哪种方法更简便、更省时、更省力?”“每一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这很容易激发起学生议论。
提问技能的应用要求
1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抓住那些关键的关节点。
将问题集中在重点、难点和弱上,以有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
2应以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
度的问题。
3应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
4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就是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问题,并及时“解惑”。
5提问要面向全体,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
要注意组织大家仔细倾听回答,引导学生参与、确认与修正。
6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和不正确的内容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
善于采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答案;采用试探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步的答案。
对学生的回答应坚持以表扬为主。
7提问要灵活运用。
在讲、练环节中都可以回答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
8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提示、重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