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一、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第二章气血津液目的1.掌握气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气的分类。

2.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3.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及其功能。

4.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学时: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的气)。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气机):气的升降出入等运动形式。

四、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和营养等功能。

五、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第二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功能。

第三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主要靠胃、小肠、大肠与脾;输布靠脾、肺、肾和三焦;由尿、汗、粪和呼气中的水气排出。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化气、津能载气。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

与气相对而言,则两者都属于阴。

第三章脏腑目的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方法。

2.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和各脏气、血、阴、阳的涵义。

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五脏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学时:24学时。

(概述:2学时,五脏:15学时,六腑:2学时,奇恒之府:1学时,脏腑之间的关系:4学时。

)教学内容:概说1.藏象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分为脏、腑、奇恒之府。

第一节五脏一、肾(一)主要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主水;主纳气。

(二)肾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肾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二、脾(一)主要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二)脾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脾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三、肺(一)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

(二)肺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肺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四、肝(一)主要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二)肝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肝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五、心(一)主要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二)心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心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第二节六腑一、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四、大肠:主传导、变化。

五、膀胱:主藏津液、排尿。

六、三焦:(一)三焦的功能:主通行津液和元气。

(二)三焦的涵义: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指水谷、水谷精气、糟粕和废液的通道。

第三节奇恒之府重点介绍脑和女子胞1.脑:髓海;元神之府;与听、视、嗅等感觉和思维、记忆、语言有关。

2.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其功能和肾、肝、脾、心等脏以及冲任二脉有关。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的关系。

二、腑与腑的关系。

三、脏与腑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目的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生理功能。

2. 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总的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和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4.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及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5. 了解经别、别络、经筋与皮部的概念和功能。

学时:9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二节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第三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包括走向和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第四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功能。

二、奇经八脉各自的循行路线和功能。

第五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别介绍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主要功能与分布概况。

第五章形体和官窍目的1.掌握形体、官窍的基本概念、各形体、官窍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2.了解各形体、官窍的大体结构及其命名。

3.了解各形体、官窍与经络的关系。

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形体1.形体的基本概念。

2.形体各自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按皮、肉、筋、骨分别论述。

第二节官窍1.官窍的基本概念。

2.官窍各自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按耳、目、鼻、口舌齿、咽喉、前阴和肛门分别论述。

第六章病因目的1,掌握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2,掌握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和疠气的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劳逸、饮食内伤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4.掌握水湿痰饮、瘀血和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5.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学时:12学时。

(概述:1学时,外感病因:5学时,内伤病因:2学时,病理病因:2学时,其他病因:2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1.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

2.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3.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4.中医学对病因的主要分类方法。

第一节外感病因一、六淫:六淫的基本概念与共同的致病特点。

(一)风邪:风易伤阳位、善行数变、风性主动、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

(四)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五)火邪: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其性炎上,易生风、动血、扰动心神、易致疮痈。

(六)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且多挟湿。

二、疠气疠气致病的特点为传染性强;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第二节内伤病因一、七情(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脏腑气血是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致病的特点:从心而发,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二、劳逸(一)过劳:1.过度劳力则伤气。

2.过度劳神则伤心脾。

3.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二)过逸:过逸使脾运不健,久则虚弱;气血运行缓慢,易气滞血瘀。

三、饮食失宜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皆致病。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一、水湿痰饮(一)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三)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二、瘀血(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三)瘀血病证特点: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

三、结石(一)结石的基本概念。

(二)结石的形成。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病程较长、症状不定;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甚则发生绞痛。

第四节其他病因一、外伤。

二、诸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发病目的1.掌握邪气与正气的概念;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和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因素。

第二节发病的类型感邪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并病和复发等。

第八章病机目的1.掌握邪正盛衰对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

2.掌握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转化和亡失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o3.掌握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和气血失调病机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4.掌握津液亏损不足、津液输布与排泄障碍病机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5.掌握病位传变表邪入里、里病出表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了解经脉传变、三焦与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的一般规律。

6.了解寒热转化的概念及“从化”的意义。

掌握由寒化热、由热转寒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7.了解虚实转化的概念及内涵。

掌握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8.了解中医病机学的概念、源流、特点和结构层次。

学时:12学时。

(概述:1学时,基本病机:9学时,疾病传变:2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1.概念。

2.源流。

3.特点。

4.结构和内容:基本病机、系统病机(外感热病病机、经络病机、脏腑病机、形体病机、官窍病机等)、症状发生机理、疾病的传变规律等。

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偏胜、偏衰、互损、格拒和转化和亡失的基本病机。

三、气血失常。

(一)气的失常:气虚和气机失调的基本病机。

(二)血的失常:血虚、血瘀和血热的基本病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