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继承法案例分析
• 1、婚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我国现行婚姻法并 未规定男女双方自行订立婚约的行为受法律保 护,因此婚约对双方当事人没有法律约束力。 • 2、婚约解除后,李某赠与王某的财物应予以返 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 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0条规 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当事人请求 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应当予 以支持。李某给付王某婚约礼金共计人民币 13364元,王某在收取李某婚约礼金时回赠给李 某的礼金和礼物折价人民币1430元,可在王某 应返还的婚约礼金中抵扣。
• 赵新夫妻俩在保证范围内应对信用社承担 连带清偿责任。《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 定,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 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 清偿。也就是说,夫妻之间关于财产的约 定不对债权人产生对抗效力,除非债权人 知晓该约定,否则该约定只在婚姻内部具 有法律效力。对债权人来说,夫妻双方仍 是共同债务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 在夫妻共同清偿债务之后,丈夫赵新应在 个人财产恢复偿还能力时,向妻子李英偿 还她做出相应垫付的部分,或者在分割或 清算夫妻财产时进行相应的扣除。
• (2)分居后张某做生意赚取的30万元不属 于夫妻共同财产。张某与钱某的约定仅是 关于分居期间夫妻之间扶养的约定,对夫 妻双方婚前、婚后财产的归属、占有、使 用、管理、收益和处分等方面没有做出全 面和明确的约定,不具备夫妻财产约定的 实质要件。
• 张某(女)与林某于2003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女, 因性格不合,双方常为家务琐事争吵,为此,张某 曾于2008年9月诉请离婚,后经慎重考虑撤回了起 诉。同年12月31日,双方就财产及子女抚养问题签 订了一份协议,协议约定:如张某再次提出离婚, 不管是真心离婚,还是以离婚相要挟,双方的婚姻 关系即告结束。所有婚前婚后财产均归林某所有, 婚生女由林某抚养,张某不得有任何异议。协议签 订后,双方的关系并无改善,张某因林某殴打她, 于2009年11月再次诉请离婚。诉讼过程中,张某以 上述协议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所签,并非自己的真 实意思表示,且协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应属无效 为由,要求抚养婚生女并按法律规定分割财产。林 某虽表示同意离婚,但坚持按照协议的约定确定财 产归属及婚生女的抚养权。 • 问题:请根据婚姻自由原则分析本案中当事人所立 协议的效力。
• 赵新与王勤系多年的好朋友关系,王勤在某市 建材城从事装饰材料经营,生意一直都比较好, 2007年初,为扩大经营规模,就找到在某中学 任教的赵新,要求其出面担保,向某信用社贷 款10万元,赵新碍于情面,未与妻子李英商量 便予答应,并在连带保证担保合同上签字认可。 事后,赵新也不敢将该事告知妻子,只是多次 催促王勤尽快还款,2008年底,因受经济危机 2008 的影响及其它原因,王勤生意一落千丈,王勤 低价处理货物后携款外出,现不知所踪。因到 期后该款分文未还,信用社具状起诉,要求赵 新夫妻俩在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李英认 为,自己与赵新在婚前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 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个人债务各自承担, 故拒绝履行保证责任。 • 问题:本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 1、张某与钱某之间关于夫妻之间“互不承 担扶养义务”的约定无效。《婚姻法》第 20条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扶养 是夫妻的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不能约 定排除。 • 2、(1)分居后张某做生意赚取的30万元 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姻法》第19条规 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 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张某与 钱某关于互不承担扶养义务约定违反了 《婚姻法》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但该部 分无效不影响“收入归各自所有”这一部 分约定的法律效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000年,张某与钱某结婚。婚后,双方因性格不合, 夫妻关系恶化。2003年,张某与钱某分居并书面约 定:收入各自所有,互不承担扶养义务。2004年, 张某开始做生意,获利30万元。2008年,钱某到法 院起诉离婚,要求依法分割包括分居后张某做生意 赚取的30万元在内的全部夫妻共同财产。张某同意 离婚,但认为双方在分居时已有约定,收入归各自 所有,互不承担扶养义务。因此,分居后做生意赚 取的30万元属于其个人财产,不应当作为夫妻共同 财产加以分割。钱某则认为该财产是在婚姻关系存 续期间取得的,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当依法予以 分割。 • 问题: • 1、张某与钱某约定夫妻之间互不承担扶养义务, 是否有效?为什么? • 2、分居后张某做生意赚取的30万元是否属于夫妻 共同财产?为什么
• 答题要点:指出协议的内容违反了婚姻自由 原则。协议以将来发生张某提出离婚为条 件,用财产和子女抚养权归属于林某来限 制张某,对张某提出离婚加以限制,实质 上是干涉了张某离婚的自由。协议因而无 效。
• 2005年元月,李某与王某经媒人陈某介绍认识并确立恋爱 关系,2006年8月双方按当地习俗订立婚约。订婚后,李 某通过介绍人陈某分别于2006年农历8月8日和8月10日送 给王某 “花篮钱”2882元、金器款人民币7600元、“送 年钱”2882元,合计人民币13364元。王某在收取“花篮 钱”和金器款后当天回赠李某礼金和礼物计人民币930元, 在收取“送年钱”后当日回赠礼金和礼物计人民币500元, 两次合计人民币1430元。婚约礼金与回赠礼金礼物抵扣后, 王某实收李某婚约礼金计人民币11934元。嗣后,由于李 某在外工作,基本不在家,李某与王某双方相互联系和见 面的时间极少,彼此又不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沟通,导致双 方关系日趋冷淡,于2007年9月双方均有解除婚约的意思 表示。2007年11月李某要求王某返还婚约礼金,王某不予 返还,经村委会调解未果,李某于2007年4月5日向法院提 起诉讼。 • 问题: • 1、请结合本案谈谈婚约的法律效力。 • 2、本案中,婚约解除后李某赠与给王某的财物应如何返 还?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