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读后感
摘要:初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笔者体会到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行文的严密逻辑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意义。

作为阐述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著,文中也预示了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唯物史观共产主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任何历史的记载都应当从自然基础及其变更出发。

人的肉体组织决定着人们生产何种生活资料和怎样生产生活资料。

这些人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又反作用于人的肉体组织。

人们怎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由人们已经拥有的生活资料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特性两者共同决定的。

这种获得生活资料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为生存而进行的肉体再生产活动,而且也是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映。

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生存状态就是怎么样的。

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本身是人的活动。

它是以人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读后感
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该社会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层建筑)。

通过经验的观察就可以发现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被决定和决定的关系。

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制约、限制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

思想、观念、意识最初是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生活中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并且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活动都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人是精神活动的生产者。

并且受到生产力和
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

意识的对象是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意识形态即使有歪曲、形变,也是从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的。

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从思维开始想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实践的哲学,是从物质生活开始想问题的,其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人头脑中的意识形态甚至是模糊幻象都是可以由经验的物质生活来确认的。

意识并不是具有独立产生、存在的性质,而是建立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与交往的人的现实生活之上的。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里的人是活生生的,处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发展变化的人。

人的活动是发展变化的,因而是能动的,而不是僵死的;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得到的,因之不是抽象的、现象的。

实证科学实在只是源于现实生活,而不是抽象的思辨。

哲学抽象要生活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土壤中,倘若离开它,这种抽象所得到的规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哲学抽象出的规律具有社会历史性,并不能适用于任何历史时代。

这种哲学抽象规律不能推而广之的原因是具体的、历史的,只能从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去予以解决。

只有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的改变,才能够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人类的解放首先是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解放是现实生活,不是思想活动,是由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状况促成的。

德国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传统。

要实现解放,就必须与之相斗争。

因为这种状况只是在德国存在,所以具有地域性。

对于具有实践论思想的唯物主义者,最重要的全部问题都在于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费尔巴哈也具有零星而不系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萌芽。

费尔巴哈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解仅仅是直观地把握,停留在直观印象层面。

费尔巴哈的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他认识到的是“一般人”,抽象思辨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现实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人”。

这样,就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与他头脑中的“一般人”之间的矛盾。

他为了克服这个矛盾,就创造了“二重性”哲学。

他没有看到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后来人总是站在前人创造的经济、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社会制度。

费尔巴哈显然是犯了机
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因而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因而也忽视了客观事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又是唯心主义者。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生活的必须条件是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生产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

德国人没有注意到历史活动的世俗基础,但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却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尽管由于受到政治思想的束缚,英法学者的史学著作较为片面。

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所使用的工具(劳动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

由此可见,德国人的历史活动是生产活动的产物。

德国人认为,除了人的实证活动和文史哲活动以前的时期都是“史前历史”。

德国思辨哲学正是在这个缺乏史料的史前时期得到了最自由的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通过家庭中两性的生育完成的。

家庭是最初级的社会关系。

后来,家庭关系也成为了从属的社会关系。

所以,应该根据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来阐明家庭,而不应该从已有的“家庭的概念”出发。

我们应该把社会活动这三个方面看作横向的并列的三个“因素”,而不应该把它看作纵向的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因为从历史一开始,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向就是同时并列出现的,现在仍旧一致起着作用。

这样,生活,包括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都有了两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指活动是集体活动。

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相联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衍生出来的。

生产力总和的状况就决定着社会的状况。

因而,我们在研究社会史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经济史。

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

人们之前的物质联系是由人的需要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

社会的联系和人的历史一样长,只不过是不断采取不同的方式罢了。

需要让人们之间有了物质联系,生产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本身并不需要有政治的意识形态或宗教的教规教义来维持。

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是
一种实践的自我和他人意识的精神活动的物质产物。

语言起源于自我与他人沟通交往的需要。

换句话说,关系都是为自我而存在的。

因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最初是对周围存在(他物与他人)的一种意识。

同时,还是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意识。

这样,便诞生了自然崇拜。

另一方面,意识也是人们意识到的交往,发生的社会关系。

人与动物在这一阶段相区别的反应是人意识到了自身的本能。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及人的需求的增长,人的意识也发展和提高了。

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了。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分工,后来才有了自然形成的分工。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意识能够摆脱世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

如果理论与现存的关系发生了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与现存的生产力关系发生了矛盾。

我们从上述叙述中得到如下的结论: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

这是因为分工导致了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分离。

生活的生产方式(劳动和生产关系)就处在分工的范围内运作。

分工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和家庭以外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与分工同时期出现的还有不平等的劳动及其产品的分配。

分工和分配导致了所有制的产生。

这里所说的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

分工和所有制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方式。

就活动而言是分工,就活动的产品而言是所有制。

分工导致了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与所有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这种共同利益首先表现为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而存在于现实之中。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共同利益导致了国家保护的形式。

这种国家保护其实又成为一种特殊利益。

而与原来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共同利益(社会利益)相脱节。

国家是建立在阶级的基础之上的。

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都是各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翻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