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和职业道德
教学过程设计(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 理论课:2 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教学难点: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基本内容
第五章 信息安全和职业道德
第 一 节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5.1.1 计算机信息安全 一、计算机信息的基本概念
六、震荡波(Worm.Sasser)病毒 七、宏病毒
第五节 软件知识产权
5.5.1 软件知识产权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明确指出“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
及其死亡后 50 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 50 年的 12 月 31 日;软件是合作开发的, 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 50 年的 12 月 31 日”。 5.5.2 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计算机软件 2.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 3.法律责任 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最初发布于 1992 年 4 月 6 日,2002 年 2 月 20 日发布了新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课后 复习思 考题、 作业题
复习整本书 下次课 预习 要点
实 施 效果较好 情况及 分析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或单元填写。重复课可不另填写教案。允许特色设计。
安全等级分为 4 类 7 级,依照各类、级的安全从低到高,依次是 D 级、C1 级、 C2 级、B1 级、B2 级、B3 级和 A1 级(超 A1 级)。子类的数字越大,承担的安全 责任就越高。
第二节计算机病毒
5.2.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es)对计算机资源的破坏是一种属于未经授权的恶
教案首页
第_ _次(单元)课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班级 英 语 04 ( 1 ) 层次
英语 04(2)
授课教师
职称
课 型(大、小)
大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章 信息安全和职业道德
授课方式
理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大学计算机文基础》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类型、特性及防御方法
计算机信息系统: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并 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人机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由计算机实体、信息和人 3 部分。 二、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范畴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主要包括: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运行安全和人员安全。 三、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
意破坏行为。 计算机病毒: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
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软盘、光盘、网络来扩散。
5.2.2 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主要特点是:
一、传染性 二、隐蔽性 三、潜伏性 四、触发性 五、破坏性 六、不可预见性 5.2.3 典型病毒危害 一、“尼姆达”(Nimda)病毒 二、“求职信”(Klez)病毒 三、CIH 病毒 四、网络天空(sky) 五、冲击波(Worm.Blaster)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