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阅读启示答案

课外阅读启示答案

课外阅读启示答案【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鲁人徙越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2分)(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15.翻译划线句(2分)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三、芒山盗1.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1)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2)盗因告刑者曰(3)以至不检(4)夫语“教子婴孩”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译文:(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译文:3.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芒山有盗临刑 (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2)盗一菜一薪 (4)母与之乳a、(1)与(2)相同,(3)与(4)不同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d、(1)与(2)不同,(3)与(4)相同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四、月攘一鸡(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

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4’)(1)是非君子之道 (2)请损之(3)以待来年然后已 (4)或告之曰2.选出与“以待来年然后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欺速已矣b、惧其不已c、可以已大风d、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3.翻译: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五、陈万年教子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1)欲杖之(2)具晓所言(3)咸叩头谢曰 (4)大要教咸谄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一狼洞其中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孰知赋剑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翻译:大要教咸谄也。

4.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六、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日:“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尝与人佣耕 b 今以柴与汝甚矣,汝之不惠 c不取直而归系向牛头充炭直d我有死而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七、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八、敝帚自珍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武仲以能属文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d、策之不以其道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九、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

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1)向之笑者(2)咸来求假焉(3)然积以岁月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怅恨久之b、何陋之有c、亲戚畔之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道理:启示: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翻译)一:参考答案: 11.(1)慢;(2)看。

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参考答案:14.(1)有人(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答案:1.(1)吮吸 (2)于是 (3)约束、检点 (4)语气词2.(1)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

(2)“教给孩子需要从幼儿开始”话不假啊! 3.b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见对即可)四:参考答案: 1.(1)远 (2)减少 (3)明年 (4)有人 2.d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4.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感:这个故事在今天,似乎显得太平淡乏味。

既无哲理又无智能。

只是简单的说教:知错就改。

)五:参考答案:答案1.(1)用杖打 (2)完全,都 (3)认错 (4)大致2.a3.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4.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准确的。

六:参考答案:1. d2. a 3. 译文: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答: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七:参考答案: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八:参考答案: 1.(1)这样 (2)轻视(3)少(4)害处 2.b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九:参考答案:1.(1)从前 (2)都、借 (3) 但是 2.c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篇二:课外阅读参考答案】、给女儿的一封信1.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要保持体力。

(意思同即可)2. b3.“戏剧性”指最后关头反败为胜。

(意思同即可)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一个人身体总处于紧张状态。

(意思同即可)4.以亲切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女儿交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例说理。

(言之成理即可)二、老人与海5.老人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6.①天黑,目标不准②老人本已身体疲惫③鲨鱼多而且凶猛④武器几乎没有??7.只有棍子和舵把 4、视觉: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磷光;听觉: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感觉: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8、提示:叙事要扣住战胜困难的主题,所得的启示要有一定的哲理性。

三、记忆中的老舍9.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一是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二是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三是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10.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16小中见大。

11.两篇文章描写人物相同之处在于运用语言、行动、神态、肖像等方法表现人物性格。

不同之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刻画人物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多,而且在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点明人物性格特点;而本文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也更含蓄。

12.(提示: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费,是侧面描写,可换成正面描写。

)四、8分23秒答案:13、示例: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事先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就已经和狮子迎面相遇了。

14、如风而至团团包围狂追吼声如雷15、照应题目;强调牛狮之战时间之短;突出牛狮之战带给“我”的震撼之大。

16、示例一: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食草;示例二: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示例三: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量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开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篇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启示类题目的阅读理解方法】lass=txt>教学目标:1、掌握逆推思维法、正反思维法、角色思维法等概括启示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