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①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 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② 由于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地域辽阔、回旋余地较大,即使发生较大的社会动乱,文化传统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地保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和两宋之际的文化南移)。

因为,遭遇战争时,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即所谓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走北方”。

③ 而其他古代文明地区一旦遭遇外族入侵,即一蹶不振,惟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除了地域辽阔,中国还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国家,有着较为隔离的地理环境,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面临海,西北是漫漫沙漠,西南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这些地理上的障碍,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保护。

正是这重重阻隔保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在世界历史中,曾多次出现过因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断、消亡的悲剧,如西亚的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埃及都曾遭逢厄运。

中国传统文化则得益于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而免遭不幸,成为惟一一种不曾中断而又延续千年的古老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统一基础上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中国背靠欧亚大陆腹地,面对辽阔的太平洋。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二级阶梯为青藏高原向东、向北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主要由盆地、高原组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第三级阶梯一一位于我国东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 米以上。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属于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这种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深入大陆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这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温床。

中国传统文化自产生起,就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出丰富的多元状态,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如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荆楚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关中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等等。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

发展到后来,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

河南省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成为最适宜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很早就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中原文化属“河谷型”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

内聚力主要表现为:当受到外力冲击时,仍然可维持其文化上的共同性,加强内部团结,齐心协力对付外来的威胁。

中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始终没有中断或消亡,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

当其他类型的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原文化能够将其吸收同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

因此,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荆楚文化,又称两湖文化、楚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它是从楚立国到灭亡的800 年间所创造的文化。

??广义地讲,它是自先秦至近代以前楚地、楚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简言之,它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文化。

”④荆楚文化发祥于江汉地区,发展到鼎盛时期遍布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大致上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地区。

这一地区处于长江中游,有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从而为荆楚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相较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诞生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不似前者那般雄浑壮阔,而显得细腻婉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支主要源头。

荆楚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对凤的崇拜。

众所周知,龙是中原文化的象征,而凤则是荆楚文化的象征。

荆楚文化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中,凤的图像数量众多,著《人物龙凤帛画》就反映了这种凤的崇拜。

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理性主义,荆楚文化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楚辞、乐舞等是荆楚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楚人屈原的《离骚》更是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

狭义的齐鲁文化是指先秦时期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的合称;广义上指今山东地区的古代文化,山东地区,大体上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区。

山东地区中依泰山,其北西南分别为华北平原、豫东平原和江淮平原,山东半岛伸向大海,滨渤海、黄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先秦时期,华夏文明的中心已在齐鲁。

春秋时期,齐鲁文化已经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主导。

泰山在齐鲁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泰山为五岳之首,曾为齐鲁的分界线,后逐渐形成对泰山的崇拜,历代皇帝都以泰山封禅为彰显帝业,获得上天认可的最隆重的庆典仪式。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形态,对其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中,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概念,以重要关口来限定,位于东部的是函谷关和潼关,西部是大散关,南部是无关,北部是小关。

关中即由此得名。

古代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人们将潼关以西的京畿之地称为关中并沿袭下来,此为狭义。

广义上用“关中之地”泛指整个陕西省。

因此,所谓关中文化就是以关中地区为主的今陕西一带的古代文化。

因项羽曾三分关中,“立三秦王”,得名“三秦”,故关中文化又称“三秦文化”。

关中地理位置险要,西岳华山即以“险”著称。

关中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内有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虽产生于齐鲁之地,但是构成儒学基础的周礼却产生于关中地区。

周公是完成周礼的关键人物,周礼对儒学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儒学于汉代经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独尊儒术”,取得正统地位,北宋张载在眉县(陕西省)讲学,创立“关学”,这是关中文化在宋元以后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来极大影响。

汉唐时期,关中文化达到了鼎盛,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要地。

关中地区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玄奘天竺取经,为其译经而建的大雁塔成为当时佛教的中心。

此外,关中地区还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在这里撞击、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的晋,是以今山西省为中心的地区。

“狭义的晋文化是指春秋时晋国的文化;广义的晋文化是指古代晋地晋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⑤ 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晋”。

因此,晋文化又称“三晋的传入而造成自身文化发展的“断层”,另一方面,文化的内陆性,使得整个民族在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上比海洋民族坚决得多。

有学者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讲世界文化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与岛国文化。

海洋文化的代表是西欧文明,西欧文明自古希腊时代起,就是开放性的,它奠定了西方海洋文化的基础。

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国家,它位于地中海之滨,近海多山,境内山岭相连,地域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区域,内陆交通不便,海洋气候变化多端,加上可耕之地有限,这就决定了希腊人不能以农耕为主。

而爱琴海港湾众多,便于海上贸易。

航海生活使航海者活动区域扩大,眼界也为之开阔,易于接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化,比大陆民族更为开放。

而海上的艰险生活又培养出恶人的拼搏和冒险精神。

因而海洋文化具有开放、进取,提倡个性解放与个人自由,鼓励自由竞争意识,这种文化精神激励着西方社会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没有接近的海上邻国,西北和西南为沙漠和高原所阻,因此海、陆贸易都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具备了农业所需的一切自然地理条件——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等。

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必定以农耕为主。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经夏、商、周三代,至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