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药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_田振
中药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_田振
次数考察
每次 4h ,乙酸乙酯萃取 3~5 次
10 次萃取总量的 86%,前 4 次
占 90%,前 5 次占 93%
考 察 粗 提 物 提 95%乙醇,粒径 1~2.5 cm,提取 3 氯仿溶解浸膏,过中性氧化铝
4
14
取工艺
次,提取时间 4、4、3h,自然干燥 柱,HPLC 法测雷公藤甲素
昆明山海棠浸
作者简介:田振,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药剂学, Email:tztasd@ 通讯作者 *宋洪涛(1968–),男,博士,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剂学和临床药学方面的研究, Email:sohoto@
1
碱、三萜类[2,6]。
雷公藤二萜类成分按结构分为环氧二萜,雷酚萜型二萜,雷酚内酯二萜,烷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是我国传统的祛风湿中药,主产于 长江流域至西南及台湾省,与昆明山海棠(T. hypoglaucum Lév1. ex Hutch.)、 东北雷公藤(T. regeli Sprague et Takeda)同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具有 抗炎、免疫抑制、改变血液流变性等药理作用,与其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消肿止痛的功效有关。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效确切。但其对消化、血液、心血管和生殖等系 统具有严重毒性,其毒性在传统中药中排第3位[1,2]。雷公藤是有毒中药,对其药 材、工艺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雷公藤临床安全有效的关键[3]。但上市雷公 藤制剂生产厂家众多,不同来源的制剂提取纯化工艺不同,导致不同原料提取物 的有效成分和毒性差别很大,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困难[4,5]。本文结合雷公藤的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近年来雷公藤的提取纯化研究作一综述。
雷 公 藤 粗 提 取 水,煎煮 2 次,提取时间 1.5h,料液比
9
铝柱,乙酸乙酯洗脱,HPLC 法 19
工艺考察
1:10
测定,雷公藤甲素 85.09 µg·g-1
雷 公 藤 超 临 界 超临界 CO2,夹带剂 75%乙醇,43 士 HPLC 法和 UV 法测定雷公藤
10
2℃, 25MPa,静态时间 3h,动态时间
O O
O
雷公藤内酯三醇
O
O
O O O H O
雷公藤内酯酮(T7)
O O
O
OH
O OH
O
H
雷醇内酯(T9)
Cl
OH
O
O
O OH
O O
O
雷公藤氯内酯醇(T4)
O
O H
O
OH OH O
16-羟基雷公藤甲素(L2)
O HO
O H
O
OH O
2-表雷公藤乙素
图 1 雷公藤中主要的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2]
2
雷公藤中的许多生物碱成分也是抗炎及免疫抑制的有效成分。按结构分为倍 半萜生物碱,精眯类生物碱等,见图2。倍半萜类生物碱是雷公藤生物碱中重要 的抗炎免疫抑制有效成分。雷公藤康碱、雷公藤明碱、雷公藤特碱、雷公藤次碱、 雷公藤春碱、雷公藤新碱、异雷公藤春碱均具有明显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9]。褚 克丹等[]对雷公藤总生物碱的药效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 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可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对冰醋酸、超声波、 热刺激所诱发的小鼠疼痛均有抑制作用,实验测定其口服半数致死量为5.165 g/kg,腹腔注射为0.7238 g/kg[10]。生物碱类会产生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其 毒性略小于二萜类。因此,在雷公藤制剂中,有必要对生物碱的含量进行质量控
7
17
察
每次 6h
波长 218nm
4
0.5%酸水,提取 3 次,分别 1.5、1、
昆明山海棠总
1h,提取温度 80~90℃,料液比 1:4、 重 量 法 测 生 物 碱 , 含 量
8
生 物 碱 提 取 纯 1:3 和 1:3,大孔吸附树脂法,80%乙 511mg·kg-1
18
化工艺考察
醇洗脱
乙酸乙酯萃取 2 次,过中性氧化
型二萜及松香型二萜等。环氧二萜类成分具有相同的母核—环氧二萜内酯,是雷
公藤中研究最广泛的化学成分,其代表性成分是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10), 又称雷公藤内酯醇。T10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但易产生肝、肾、生 殖系统等毒性,对其单体及结构修饰物的研究较多,是新药创制的热点化合物[7]。
1 雷公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雷公藤化学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至今未得到完全、彻底研究。长期以来, 雷公藤多苷被认为是毒性较低、药效强的有效部位,迄今已从中分离出100多种 活性成分,但苷类化合物却较鲜见,因此,雷公藤多苷的提法有待正名。目前所 发现的雷公藤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二萜类、生物碱类和三萜类,其中很多成分既 是抗炎及1免疫抑制的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毒性大小依次为二萜类、生物
雷公藤氯内酯醇、雷公藤内酯二醇、雷公藤内酯三醇、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等
成分的母核与雷公藤甲素相似(如图1),亦表现出相似的药理作用,但作用强弱 不同。如郑家润等[8]测定了雷公藤中分离的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小鼠腹腔注射的
半数致死量(LD50),雷公藤甲素(T10)、雷公藤氯内酯醇(T4)、雷公藤内酯酮 (T7)、雷公藤内酯二醇(T8)、雷醇内酯(T9)、16-羟基雷公藤甲素(L2)的LD50 值分别为0.85、1.34、5.09、0.69、2.89、0.79mg/kg,雷公藤多苷(TⅡ)为133.3mg/kg,
20
萃取工艺考察
甲素、红素和总生物碱含量
<100 min
雷 公 藤 提 取 工 乙酸乙酯,粒径 16 目,料液比 1:20, HPLC 法在 230nm 处测去甲泽
11
21
艺考察
提取温度 25℃,提取时间 2h
拉木醛
水,煎煮 3 次,每次 1h,料液比 1:3, 中性氧化铝柱层析,乙酸乙酯:
雷 公 藤 提 取 纯 石灰乳调 pH8, 10%硫酸调 pH4,滤 石油醚洗脱,比色法测定雷公
制,以提高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OAc OAc OAc
OR1
O OC
OAc O
O H3
CO
R2
倍半萜类生物碱母核
ON H
HN N CR O
精眯类生物碱母核
图2 生物碱母核结构[9]
雷公藤三萜类成分中,五环三萜羧酸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效成分。其中,研究
较多的是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酯甲(如图4)。雷公藤红素抗炎、抗肿瘤活性非常
HO
图3 雷公藤红素(左)和雷公藤酯甲(右)[2]
此外,雷公藤药材中还包括一些酚类、黄酮类、糖类、甾体类等有机成分,
3
但关于这些成分与雷公藤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的相关性,目前鲜有文献报道。
2 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研究
雷公藤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疗效确切,其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至今未得 到完全、彻底研究。雷公藤提取物的药理作用不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成分产生的, 而是由雷公藤二萜、三萜及生物碱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对 雷公藤单体成分的提取纯化费时费力,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雷公藤提取 物的提取纯化研究尤为重要。迄今已报道很多关于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 艺研究,作者查阅了 1979 年至 2010 年的相关文献及专利,对雷公藤的提取纯化 工艺进行概述(见表 1 和表 2)。
雷公藤的提取工艺多而复杂,仅“雷公藤多苷片”一种上市制剂,就存在多种 提取工艺。很多研究相继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 的工艺。从表 1 中发现,用于中药雷公藤提取的溶剂有多种,如水、高浓度的乙 醇、甲醇、1,2-二氯乙烷、乙酸乙酯、酸水以及超临界 CO2 等,萃取溶剂有氯仿、 乙酸乙酯等。而提取方法也囊括了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渗漉法、柱层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技术等常用的中药提取 纯化方法。这些提取工艺相互间缺乏比较,后继研究者难以判断工艺的优劣,导 致目前雷公藤研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阻碍了雷公藤单方提取纯化研究的进展。 3.3 质量标准尚未统一,分析方法有待改进
中药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田 振 1,2,宋洪涛 1*
(1.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药学科,福建 福州 350025;2. 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 州 350108)
摘要 雷公藤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但其药效物质基 础研究尚不完善,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缺乏。雷公藤的提取纯化工艺复杂,且不同制剂间的疗 效和毒性差别较大,有必要对其提取纯化工艺进行改进。 关键词 雷公藤;药效物质基础;有效部位;提取纯化
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
1
剂逆流萃取,萃取后的水提液 军南京军区总
1991
23
备 工 艺 ( CN
再次回到药材,反复进行
医院
1051895A)
雷公藤粗提取物的制
甲醇或乙醇动态低温逆流套 浙江得恩德制
2 备 方 法 ( CN
2004
24
提,有机溶剂萃取,真空干燥 药有限公司
1506365A)
上海美通生物
一种雷公藤多苷提取
12 化工艺
过 调 至 中 性 , 大 孔 树 脂 吸 附 法 , 藤总内酯 85.08µg·g-1, HPLC 法 22
95%乙醇洗脱 3 次
测雷公藤甲素 30.80µg·g-1
表 2 主要的雷公藤提取纯化专利
序号
发明名称
方法简述
申请人
公开时间 文献
雷公藤提取物及其
水温浸或渗漉,氯仿等有机溶 中国人民解放
考 察 总 生 物 碱 4%HCl,渗漉法, 2
提取纯化工艺 浓 NaOH 调 pH 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