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聚(中医内科学)

积聚(中医内科学)


历史沿革
《内经》首先提岀积聚的病名,并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 行了探讨。《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机及临床 表现上的区别,指岀:“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金匮要略》中的大黄廣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常用方 剂。
《景岳全书积聚》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 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 煎等新方。
积聚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积聚的定义、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积聚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 3.了解积聚的源流、演变与预后、预防调护方法。
技能要求 1.能够对积聚病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冶。 2.能够熟练地为积聚病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顾某,女性,35岁。因“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2天”于 2010年5月11日来诊。
患者3天前因情绪不佳岀现两胁下胀闷不适、食欲不振,1天 后上述症状稍有减轻,但触及腹中结块,按之柔软,时聚时 散,攻窜胀痛,舌苔薄白,脉弦。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述】
概念
积聚是指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 或他病之后等因素所致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症的病证。其中积 为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聚为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 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 故两者一并论述。
2)腹部B超、CT或MRI:可了解腹腔肿块的部 位、性质及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2.病证鉴别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肮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 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 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瘕聚与癥积
鉴别要点
瘕聚
癥积
主症 病势 病程
腹内积块聚散无常, 结块固定不移,痛
2.治疗原则
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强调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聚证重在调气,积证重在活血。聚证病在气分,多实证,治 疗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
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积证治 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邪实为主,治以消散; 中期邪实正虚,治以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治以养正 除积。
(3)病理性质:本病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 属实;日久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 衰少,体质羸弱,则以正虚为主。
(4)病机转化: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积 证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 气阴并亏。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癥积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 增大。如积久肝脾两伤,藏血与统血失职,或瘀热灼伤血络,可导致 岀血;若湿热瘀结,肝脾失调,胆汁泛溢,可岀现黄疸;若气血瘀阻, 水湿泛滥,亦可岀现腹满肢肿等症。故积聚的病理演变,与血证、黄 疸、鼓胀等病证有较密切的联系。
(2)饮食所伤
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恣食肥厚生冷,脾 胃受损,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 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 结,则成聚证。痰浊与气血搏结,气滞血瘀, 脉络瘀塞,日久则可形成积证。
(3)感受寒邪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阻滞气机, 气滞血瘀,积聚乃成。亦有外感寒邪,复因情 志内伤,气因寒遏,脉络不畅,阴血凝聚而成 积。
【病因病机】
积聚的内因为情志失调、饮食所伤、 他病(黄疸、感染虫毒、久泻、久痢) 转化而成,外因为感受寒邪,机阻滞, 瘀血内结而发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常见病因
(1)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肝气部结,滞;继而由 气及血,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累 而成积聚。故情志为病,首先病及气分,日久 才累及血分。若偏于影响气机的运行,则为聚; 若气滞血瘀,日积月累,凝结成块,则为积。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积证以腹部可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 的包块,并有胀痛或刺痛为临床特征。聚证以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
(2)病史
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 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3)相关检查
1)内镜: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可了解胃及结 肠有无肿瘤性病变;腹腔镜检查不仅可直接观 察肿块外形,还可做活检。
痛无定处
有定处
较轻,病在气分、 较重,病在血分、
腑病
脏病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首先应辨其癥积与瘕聚以及虚实之主次。 积证多属血分,可扪及包块,扪之有形,具有积块固定不移、
痛有定处、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 聚证多属气分,扪之无形,具有腹中包块时聚时散、发有休
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较轻,一般容易治疗。 初期邪实为主,中期邪实正虚并存,末期以正虚为主。
(4)病后所致
黄疸、胁痛病后,湿浊留恋,气血蕴结;或 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或感染虫毒 (血吸虫等),肝脾不和,气血凝滞;或久泻、 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均可演 变为积证。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 血瘀为主。
(2)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3.分证论治
(1)聚证
1)肝气部结证
证候:腹中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 肮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
审证求机:本证的病证特点为腹中气聚,攻 窜胀痛,时聚时散;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 肝郁气滞,气机阻滞,腹中气聚。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加减:柴胡、白
芍、郁金、甘草、生姜、香附、青皮、枳壳、 台乌药。 临床运用①如胀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②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
《医宗必读积聚》提岀了积聚分初、中、末 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此外,《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学入门》 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服药物,而且还 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针灸等综合疗 法,使积聚的辨证论治内容更加丰富。
西医范围
腹部肿物 肝脾肿大 增生型肠结核 胃肠功能紊乱 不完全性肠梗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