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部分1、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传感器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性质不同分类分类 - 摄影机成像、扫描成像、雷达成像;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资源遥感、气象遥感、环境遥感、水文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
2、黑体:是一个理想体,它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的反射与透射。
也就是说,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1,透射系数为0。
普朗克热辐射定律: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3、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散射,而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可摄影窗口(0.3 - 1.3μm),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近红外窗口(1.5 - 2.5μm),近红外、中红外波段,白天日照条件好时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中红外窗口(3 - 5μm),中红外波段,反射+地物自身热辐射;远红外窗口(8 - 14μm),又叫热红外窗口,远红外波段,注意为热辐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微波窗口(0.8 – 2.5cm),微波波段,主动遥感,全天候观测。
4、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5、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 - 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图型等;间接判读标志 - 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
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应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
解译标志的可变性和局限性。
6、热红外遥感图像阴影:是像片上阳光被地物遮挡产生的影子,在像片上表现为地物背光面形成的深色或黑色的色调,包括本影及落影。
热阴影:由于温差的存在,在光照消失之后,热图像上的阴影并没马上消失而仍然存在,这种阴影称热阴影。
与地物本身热特性差异有关。
7、水的热图像:水体白天为暗色调,夜晚为浅色调。
8、水系:一个流域范围内整个地表水网的总称,是主流、支流和更小的支沟等多级水流(水道)组合体。
一个地区的水系特征,是该地区岩性、构造和地貌形态所决定,是地质解译中最重要的解译标志之一。
水系类型的影响因素: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岩石抗蚀能力、透水性、可溶性、成层性;气候;地形相对高差、坡度、侵蚀基准面;植被分布;人工改造等。
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指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3、遥感的特性: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5、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6、电磁波的特性:电磁波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7、电磁波谱:为了对各种电磁波有个全面的了解,人们按照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电磁波的波长不同,是因为产生它的波源不同。
8、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W/m2。
9、地物的光谱特性:任何地物都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发射、吸收、反射电磁波的特性,少数还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
地物的这种特性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10、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11、发射率:又叫比辐射率,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M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黑的比值。
它也是遥感探测的基础和出发点。
12、发射光谱曲线:按照发射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
13、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M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M 黑。
14、三种散射作用: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5、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
16、遥感器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波谱分辨率、灰度分辨率(辐射灵敏度)、时间分辨率。
17、热红外图像上水体的色调特征:白天水体热红外像片--暗色调;夜晚水体热红外像片--浅灰色至灰白色、不规则的弯曲边界。
的影像,反映的是地物的辐射温度信息。
20、成像波(光)谱仪:是一种兼具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波谱分辨率、谱像合一的新型超多波段扫描成像遥感器。
21、地质解译标志:地物的几何形态;色调与色彩;阴影(光阴影、热阴影、雷达阴影);影像结构;纹形图案;地貌形态;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植被标志;水文标志;土壤标志;人类活动遗迹。
22、水系分析:水系密度;水系的均匀性、对称性、方向性;冲沟形态。
23、水系类型:树枝状水系及其变态;角状水系;格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放射状及环状水系;向心状水系;倒钩状水系;星状水系;羽状水系;其它水系。
24、浑浊水体的反射光谱曲线整体高于清水,伴随“红移”现象。
25、健康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有两个反射峰,五个吸收谷。
GPS部分1、 GPS系统有哪几个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答:GPS定位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 - 作用是接收并存储来自地面监控站的导航信息;利用星载高精度原子钟提供精密的时间标准;通过卫星上的微处理机进行某些必要的数据处理;向用户播发导航定位数据;在地面监控站的指令下调整飞行姿态或启用备用卫星。
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 - 作用是监视卫星运行;确定GPS时间系统;跟踪并预报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状态;向每颗卫星的数据存储器注入卫星导航数据。
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部分) - 作用是接收、处理、测量GPS卫星信号,获得必要的定位信息和观测量,并经数据处理完成定位工作。
2、简述GPS卫星星座的构成?答: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卫星星座,记作(21+3)。
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面相对赤道面的倾角为55°,每个轨道平面内分布4颗GPS卫星,每个轨道平面内各颗卫星之间的升交角距相差90°,一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上的相应卫星超前30°。
3、简述GPS系统的特点?答:全球范围内连续覆盖;实现实时定位;定位精度高;静态定位观测效率高;应用广泛。
4、名词解释:天球:是一个半径巨大的假想的虚球,是天文学上用来描述天体位置的参照物。
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即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
春分点:在太阳沿着黄道作周年视运动周期中,自南半球向北半球运行时,黄道与天球赤道的交点称为春分点。
赤经α:过天体S的时圈与经过春分点的时圈所夹的二面角,逆时针方向计算,取值0-24hour或度分秒。
赤纬δ:天体S到原点O的连线与天球赤道面的夹角,取值±90°,赤道以北为正。
岁差:地球形状接近于一个两极扁平赤道隆起的椭球体,在日月引力和其它天体引力的作用下,使得春分点在黄道上产生缓慢西移现象,称为岁差。
章动:在日月引力作用下,瞬时北天极绕平北天极产生旋转,其轨迹大致成一个椭圆,长半轴约9.2″,主周期约为18.6yr。
该椭圆叫章动椭圆,这种现象叫章动。
极移:地球极点在地表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的现象。
原子时: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特征为基础的时间系统,为原子时系统;国际上为统一世界各国时间,将100多台原子钟,通过相互比对,推算出统一的原子时系统,称为国际原子时(IAT)。
5、 WGS-84坐标系属于什么类型的坐标系,如何定义的?答:属于协议地球坐标系,地心地固坐标系。
以地球质心为原点,Z轴指向BIH 1984.0定义的协定地球极(CTP),X 轴指向BIH1984.0经度原点,Y轴与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6、中国的80坐标系属于什么坐标系,如何定义的?答:属于参心坐标系。
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短轴Z轴平行于由地心指向1968.0地极原点的方向;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子午面,X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Z轴垂直指向经度零方向;Y轴与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7、 GPS时和协调世界时是如何定义的?答:GPS时间系统是为满足精密导航定位需要而建立的,以原子时为基准的GPS专用时间系统,该系统主要由GPS主控站的原子钟控制。
协调世界时是从1972年开始,国际上开始使用一种以原子时秒长为基准,时刻上接近世界时的折衷时间系统。
8、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试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答: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该椭圆的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时,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向径)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也叫面积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9、开普勒轨道根数包括哪六个参数,各参数的含义是什么?答:长半轴as(轨道大小);偏心率es(轨道形状);升交点赤经Ω(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位置关系);轨道面倾角i;近地点角距ωs;卫星过近地点时刻τ0。
10、简述脉冲测距法的基本原理。
答:测距仪的脉冲发生器发射的光脉冲以调幅方式调制在光波上,经调制后的光脉冲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进入接收光学系统,经由光电元件转化为电脉冲,作为参考脉冲(也称主波脉冲);另一部分发射后经被测目标反射后进入接收光学系统,再由光电元件转化为电脉冲,成为反射脉冲(也叫回波脉冲)。
11、简述载波相位测量的基本原理。
答:由载波光源发出的光信号通过调制器进行调制,输出光强随高频信号变化的调制光波,射向被测目标;与此同时,高频信号发生器也向混频器A发出相同频率的参考信号,调制光波经由被测目标反射后回到接收装置,接着又进入混频器B,成为测距信号。
12、 GPS卫星信号包括哪些信号分量,GPS测距码有哪两种?答: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包括载波信号、P码(或Y码)、C/A码和数据码(或D码)等多种信号分量。
GPS测距码分为C/A码(粗码),P码(精码)。
13、 GPS信号传播误差有哪些?什么是多路径效应?答:误差主要有:电离层折射,对流层折射,多路径误差。
多路径效应:也称多路径误差,是指接收机天线除直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外,还可能收到经天线周围地物一次或多次反射的卫星信号,两种信号迭加,将使观测量产生误差,这种现象称为多路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