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命题报告:本考点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民族关系中主要掌握两汉与周边民族关系尤其与匈奴、西域的关系。
对外关系中重点掌握“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在历史上得到肯定,主要是因为A、安定了北部边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B、有效地打击了匈奴贵族的侵略活动C、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D、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2、秦汉对匈奴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修筑长城B、和亲C、军事打击D、互市3、“和亲”是汉族政权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
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反映的是A、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B、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C、汉族统治者拉拢匈奴贵族的手段D、从根本上遏制了匈奴贵族的贪欲4、关于两汉时期匈奴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汉时期,汉政府与之和亲B、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C、东汉时期大败北匈奴D、东汉时期与南匈奴交战5、汉武帝时期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不包括A、休养生息使国力强盛B、反击匈奴顺应人民愿望C、匈奴分裂,势力衰落D、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6、关于两汉时期与匈奴战争的性质分析准确的是①侵略与反侵略战争②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③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④不利于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7、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③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④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反击匈奴的需要B、密切与西域各国的关系C、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D、打通了“丝绸之路”9、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其历史意义不包括A、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B、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C、开始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D、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10、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第一次顺利是因为A、西域各族政权对汉使的态度截然不同B、经过第一次出访,沿途情况了如指掌C、随行人数众多,便于相互照应D、匈奴已被打败,扫除了主要障碍11、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12、汉代,我国与西亚地区的通商交往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联系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D、汉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13、今新疆地区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同政府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B、班超经营西域C、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D、西域都护的设置14、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
当时先后设置了隶属于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边疆地区包括有①卫青击败匈奴,收复的黄河以南地区②西南夷地区③两广地区的南越④西域都护管辖的西域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以下史实与汉武帝无关的是A、在西南夷地区设郡B、在南越设南海九郡C、赐予滇郡“滇王之印”D、派班超经营西域16、两广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在A、秦朝B、汉景帝时C、汉武帝时D、汉明帝时17、汉代,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其中的“南越”是指A、温州一带的越人B、福建省内的越人C、两广地区的越人D、台湾一带的越人18、秦汉时越南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象牙、犀牛、珍珠等物品,而中国向越南输出的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越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B、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C、中越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D、中越两地物产的差别19、“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包括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②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③张骞沟通与西域联系④甘英出使大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20、西汉时中国航海家所能达到的最远点是A、朝鲜B、日本C、马来半岛D、印度半岛南端2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应指A、地中海B、红海C、波斯湾D、巴尔喀什湖22、秦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贸易往来23、对于《后汉书》记载大秦王安敦王朝遣使来华的评价正确的是A、这是正史关于中外官方外交的最早的记载B、这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C、这是正史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D、这是基督教传入我国的开始24、造成秦汉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B、处在封建盛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科技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阅读下列材料:(10分)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
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括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于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
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
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
……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
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开拓至新疆地区。
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在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摘自邹远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请回答:⑴据材料,归纳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式。
⑵举例说明秦汉如何加强对新拓边疆地区的管理。
⑶秦汉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材料一: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
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
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
回答:(1)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原因是什么?(2)中国古代史中原始地区有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1分)三、问答题(16分)27、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秦汉王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又是怎样经营边疆的?试结合史实说明。
高考连线1.(2006年广东)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A.西周B.秦汉C.西晋D.隋唐2.(2006年江苏)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B.倭奴国奉贡朝贺: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3、(2005年全国文综)下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
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滇王之印”4、(2005全国文综)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
”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 (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城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 (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A 提示:评价历史事件标准应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存在侵略和被侵略之分,故B项错误。
C是其结果。
2、B 提示:战争最终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3、B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认识能力。
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但它们又有着不同的背景: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情况下进行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B 提示:东汉初年匈奴才分裂为南北二部。
5、C6、D 提示:中国古代的民族之战争无侵略和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的非正义之分。
7、D。
提示:当时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8、A。
提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很显然西域大小政权并没有西汉直接管辖。
西汉直接管辖西域是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开始的;张骞的两次出使开始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9、C10、D.提示:汉武帝反击匈奴取得胜利后,同年张骞出使西域。
11、D。
提示:张骞没有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12、B。
提示:反击匈奴的胜利为东西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D。
提示:西域都护所管辖的地区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14、A。
提示:汉武帝在位时期西域都护尚未设置。
15、D。
提示: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人。
16、A。
提示:秦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
17、C18、C。
提示:从中越双方贸易的物品分析。
19、A。
提示: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时候的事情,晚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条要道上主要贸易的货物是丝和丝织品,①项西汉丝织业的发展自然是其开通的条件之一。
20、D21、C22、D 提示:A项所述事实是在东汉时期,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B项也属实,甘英虽未到达大秦,但其沿途所见所闻,增加了对西亚的了解。
而秦汉时期,我国与非洲并没有直接贸易往来。
二、材料解析题25、⑴.方式:远征、移民或屯垦、出使(或政治控制等);⑵管理:秦: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人地区;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保护商旅往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⑶意义: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保护了北方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促进边地经济发展(开发了边疆地区);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