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一)内环境的结构识别、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
一、内环境相关图解识别
局部组织结构示意图的判断技巧
例1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③和④在成分上最为相似
C.①渗透压下降,可导致③增多
D.⑤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 C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毛细淋巴管壁,②(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③(组织液)和⑤(淋巴)的成分最相似,B错误;①(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导致水分向组织液渗透,C正确;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错误。
例2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等物质
B.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答案 B
解析由题图可知,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
血红蛋白位于血细胞内,而不是直接存在于血浆中,A项错误;人体的内环境是由淋巴、血浆以及组织液等组成的,B项正确;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项错误;肝糖原的分解在细胞内进行,D项错误。
二、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现象。
原因分析如下:
例3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毛细血管管壁破损,导致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使得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则血浆渗透压下降,使得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
起组织水肿,②正确;淋巴管阻塞,使得组织液中大分子物质积累,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③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④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的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
例4下列哪项不是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原因()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回流
D.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 D
解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回流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不会影响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平衡,不会诱发组织水肿,故选D。
三、物质进出内环境的“穿膜”层数
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例5外界中的O 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6层B.7层C.5层D.10层
答案 C
例6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被人体所吸收,再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组织细胞并转化为组织蛋白的过程中,共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A.13 B.8 C.7 D.14
答案 D
解析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为氨基酸。
小肠绒毛上皮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氨基酸穿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2层膜;毛细血管壁也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是2层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出血浆是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是1层膜,共为7层膜。
每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组成,共14层磷脂分子,选D。
1.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为毛细血管壁、②为红细胞、③为血浆、④为细胞内液、⑤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显著降低
B.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穿过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
答案 C
解析肌肉细胞缺氧时,因为机体的调节作用,③的pH稍微下降,但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 错误;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乳酸会引起③pH降低,但乳酸可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正确;③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⑤中含有少量小分子的蛋白质,D错误。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作内环境
B.体内所有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都要经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D.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 D
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A项错误;并不是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都要经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体现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C项错误;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项正确。
3.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代表人体内的体液成分。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花粉过敏时,②中的液体会增多
B.④和②的组成成分可以相互转化
C.③的渗透压增大,会引起尿量增加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①中
答案 A
4.正常人体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部分物质交换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环境包括①②③④
B.血浆中的氧气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①→②
C.③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D.通过排泄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只含有尿素和尿酸
答案 B
解析①为组织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血浆,④为尿液。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A错误;血浆中的氧气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血浆→①组织液→②细胞内液,
B 正确;③血浆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 2等物质,但不含血红蛋白,
C 错误;通过排泄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除了含有尿素和尿酸外,还含有无机盐等,
D 错误。
5.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 液减少
B .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C .激素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A 液中的O 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
答案 C
6.(2019·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二月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 ~d 表示膜结构或管壁,A ~D 为体液):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
(2)图乙中⑦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生存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液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图乙中的数字表示),共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 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 ]__________。
答案 (1)B 组织液 组织水肿
(2)23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3)⑤→④→③→⑥→⑦ 6 ⑦ 组织细胞
解析(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增多,。
①为淋巴,引起组织水肿。
(2)⑦是组织细胞,其内的液体为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
3
④为血浆,⑥为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毛细血管壁细胞生存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血液中的氧气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经过的途径为⑤红细胞→④血浆→③毛细血管壁→⑥组织液→⑦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
CO2在组织细胞中产生,通过呼吸排出体外,所以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⑦组织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