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知识材料)

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知识材料)

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责任与使命”这个话题份量很重,我看着这个沉甸甸的题目不知如何下笔。

思考良久,只能说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什么是责任与使命】
首先我想弄清楚“责任”与“使命”的定义。

对“责任”我用望文生义的方法理解就是“职责和任务”。

网上一查,知道它有其丰富的含义:“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

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

”由此可知,责任就是一种规定、一种义务。

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肩负着责任,或对工作、或对家庭、或对自己、或对朋友……
“使命”的意思,词典上解释是“派人做事的命令或决定;或指重大的任务或责任”,可见,“使命”的内涵比责任更丰富、层次更高。

一说到“使命”我便马上会联想到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社会责任等等。

【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
有工作就会有责任,每一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

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呢?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古人的观念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现如今,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此话把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诠释得非常明白清楚。

【怎样对待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教师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份光荣的使命呢?人们把许多美丽的光环加在教师的头上,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教师这份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把老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喻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期待,我们唯有加强责任感和使命
感,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事业来做,才对得起这些赞誉。

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个人对待工作、对待任务、对待责任的态度,常常与“历史”、“神圣”等字眼连在一起,说明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后人的评价。

它们发自内心又非常可贵,因为这种伟大的情感常常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

有些事你不一定喜欢做,但必须去做,这就是责任的全部意义。

有些事你不一定喜欢做,但你却能把它做得很好,这就是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一个人的职业如果正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这样人的无疑是最幸福的,能够让赖以谋生的职业变成一生为之追求奉献的事业,这样的人更是了不起。

教师,就应该做这样的人。

【几个故事,几点感悟】
曾经是老师的学生,如今是学生的老师。

从儿时到现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一直有“老师”这个名称伴随着。

今天,面对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这个话题,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做的事很多,在记忆中的几个故事给我许多感动和启发。


还记得读小学时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我印象特别深,里面的几段内容我到现在还记得。

那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

在作者笔下,蔡芸芝老师是一位温柔美丽、慈爱公正、活泼热情的女教师。

“……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目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课外,她教我们跳舞,假日里带我们去她女朋友家看蜜蜂……”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会不喜欢呢?于是作者“连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老师”。

最让作者感动的是蔡老师“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批评了‘小反对派’们,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对当时的作者而言是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我喜欢这篇课文,当时几乎能全文背诵,其实我更喜欢的是文中的蔡芸芝老师。

她是一位老师,更像一位大姐姐,她爱学生,她平易近人,她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又是那么善解人意。

那是一位多好的老师啊!做这种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

老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老师要有一双慧眼,要有一颗慧心,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与他们交朋友,这样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平
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教育实施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讲得就是这个理。


我读中学时,碰上了一位好老师,他是我的班主任方老师。

他对学生比较严肃,但并不是凶巴巴的。

那时候我的父亲刚去世一年多,家庭条件比较艰苦,方老师就自掏腰包帮我解决学校里有一些收费项目。

到初二的时候,我参加学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不小心把脚摔成骨折,第二天,雨下得很大,中午时分,方老师和另外一位体育老师冒雨来到我家,陪我去医院治疗。

我家离车站有一段距离,下车后,车站到医院也有较长的一段路。

那两段路,是两位老师轮流背我走的。

当时我伏在他们背上,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我休息在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方老师又带着我的同学好几次到我家来看望我,给我补课。

方老师他急学生所急,他想学生所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

后来我选择报考师范学校,多少也受到了他的一些影响。

“爱自己的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情。

”爱别人的孩子,这才是伟大而神圣的壮举。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爱是一种无私的、高尚的、理智的和博大的爱。

教师的爱不仅仅是出于职业本身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爱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沈蕴芬老师是我读师范时的语文老师。

她五十开外、身材瘦小、体弱多病,但她很乐观又很坚强。

她能写一手好字,是全国某书法学会的会员。

她上课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她的文学功底很深,听说她在读书时,是学校里的才女,我很喜欢听她的课。

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教育学生很讲艺术,从不轻易地去批评哪一个学生。

记得在有一次上语文课前,同学们不知怎的话特别多,这时,沈蕴芬老师走进教室,她看了看我们,但教室里还是没有安静下来,我看到她脸上有些不悦的神色,可她没有发火,而是翻开语文书,大声地朗读我们刚学的一篇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

原文是:“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她把其中的几个字即兴改了一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一(1)班学生的吵闹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同学们听了这句话,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没有呆板的说教、没有大声的训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她没有把教师当成是一个职业,而是充满乐趣和艺术的事业。

这是沈蕴芬老师留给我的最深的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