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庸之道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然则师愈与.()2.无适也,无莫.也()3.必也狂狷.乎()4.乡原.,德之贼也()5.恶徼以为知.者()6.恶不孙.以为勇者()实词(解释加点的词)1.其至.矣乎!()2.民鲜.久矣。
()3.然则师愈.与?()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5.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6.斯为美,大小由.之。
()7.恶.称人之恶.者()8.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9.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中庸之.为德也()2.君子之.于天下也()3.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5.不得中行而与之.()6.义之.与比()7.礼之.用,和为贵()8.先王之.道,斯为美()9.师与.商也孰贤()10.然则师愈与.()11.义之与.比()12.不得中行而与.之()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5.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6.恶讦以.为直者()17.狂者.进取()18.恶称人之恶者.()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且窒者。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1.乡愿,德之贼也()2.义之与比()3.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固定句式(解释加点的词语):1.有所..不行。
()..不为。
有所2.乡人皆好之,何如..?()相关成语(解释下列成语):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和而不同: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民鲜.(xiǎn)久矣必也狂狷.乎(juān)B.恶称人之恶.(wù)者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C.恶果敢而窒.(zhì)者恶徼.以为知者(jiāo)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jiē)【】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A.师也过,商也不及..狂者(比不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B.有所不行..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不可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C.恶居下流..直者(把…当作)..而讪上者(卑鄙无耻)恶讦以为D.恶果敢..(懂得道理)..而窒者(果断而勇敢)人不学,不知道【】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然则师愈.与(严重)B.过犹.(如同)不及无适.(亲近)也,无莫也C.义之与比.(靠近)小大由.(遵从)之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之.于天下也 B.乡原,德之.贼也 / 其不善者恶之.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7.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这两种人的作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
B.“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既指处事的调和、协调,也指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
C.孔子认为,被乡民视为忠厚老实的人,只会妨碍中庸之道的实行,因此应对他们给予否定。
D.子贡和孔子所厌恶的人尽管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人都是不合“礼”“义”的要求,违背了中庸之道的人。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分)⑴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⑵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⑶“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1分)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
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朱熹《四书集注》)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
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
(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
(100字左右)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注】①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为什么?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3分)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㈢我看孔子【基本要求】1.从人类历史上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虽未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地区的战争仍然不断,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展要求】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中庸之道”,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㈣参考资料◆《中庸之道》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1.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要正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教师也可以作必要的解释。
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分析具体形象的材料入手。
可让学生从《论语》中找出体现中庸之道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从而阐释中庸之道的内涵。
例如本课ll.16章和l3.21章就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再如第六课7.38章:“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学习本课,还应该让学生辨析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区别,讨论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
要求结合实际,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也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探讨,以加深理解。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使学生把握《论语》的重要概念。
“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此题可参考本课“相关链接”。
附文“晏子论和与同”内容与本课关系密切,如有条件,最好让学生阅读,至少给学生做些介绍。
二、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论语》相关内容加深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认识。
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的下列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均无贫”(一课l6.1章)患恕之道 (五课4.15章、5.12章)文质关系 (六课l2.8章)“周而不比”(八课2.14章)“群而不党”(八课l5.22章)“以直报怨”(八课l4.34章)“事君数,斯辱矣”(八课4.26章)三、此题重点在于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