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王烈遗布古文阅读答案篇二:王烈遗布古文阅读答案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日: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日: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以义行称()遗布一端()或至涂而反()答案:被称道(著称)(1分)赠送(1分)通途,道路(1分)(2)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2分)a.死生,昼夜事也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c.石之锤然有声者d.刑戮是甘(3)文中画线部分共有三个分句,请依次写出前两个分句(2分)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答案:既怀耻恶必能改善(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答案: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5)你认为王烈能使盗贼改过自新靠的是什么?(2分)答案:以德感人篇三:王烈遗布古文阅读答案您的位置:>>王烈以德威人阅读答案_王烈以德威人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文言文《王烈以德威人》选自,其原文如下:【原文】。
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
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注释】1选自《后汉书王烈传》 2少:青年时 3师:名词作状语,表示象对待老师那样。
4甘:愿意 5乞:只求 6或:有人 7必:一定 8激:鼓励 9还:回来 10问:询问 11遗(布一端):送给,给予 12(后有老父)遗(剑于路):遗失,丢失 13涂:通途 14至(暮):直到【翻译】王烈字彦方,太原人。
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凭借品德高尚称著乡里。
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
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
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
他已经心怀羞耻,一定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鼓励他改过。
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觉得奇怪便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
篇四:王烈遗布古文阅读答案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1)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以义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遗布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至涂而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就原文看,王烈能使盗贼改过自新靠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称:被称道。
遗:赠送。
“涂”通“途”,道路。
(2)a 导解:a是判断句,其余为倒装句。
(3)①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②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4)以德感化别人。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
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
辟武宁张建封府。
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
累迁给事中。
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
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
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
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
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
衢,大州也。
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
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
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
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
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
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
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
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诉于朝。
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
奏曰:“不奉诏,臣当诛。
然臣职司辇毂,当为陛下抑豪强。
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累迁吏部侍郎。
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
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后数日,果相度。
[注①好畴:地名。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厌天子所欲厌:讨厌b.今衢不他虞虞:担忧c.摄都团练副使摄:代理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输:缴纳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欲以客往赴秦军b.乃使孟容见纳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曰:“不如期,且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当为陛下抑豪强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今衢不他虞,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
断句和翻译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1) 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c.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1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臣请为王言乐1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指代“毛公”、“薛公”)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d.平原君门下闻之(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
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
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
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
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
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
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
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
转道州刺史。
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
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
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
(《北史·循吏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稍迁太常博士。
b.属平陈之役。
c.上优诏听之。
d.论者称为良牧。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叔孙通,薛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