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昭化古城导游解说词

昭化古城导游解说词

三国重镇——昭化古城导游解说词沿剑门关景区北面的剑昭公路,往东北方向行33公里,就是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唯一一座三国重镇——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古称葭萌关,位于四川广元市以南20公里处的元坝区昭化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西周时,这里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定居,称为“昔阝(jí)”。

公元前400年左右,古蜀国用武力征服广元、昭化一代的苴(jū)人,蜀王封其弟弟葭萌在此建立苴侯国,治地吐费城,即今境内石盘村的土基坝。

公元前316年,秦国征服苴国,在此建立葭萌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称。

东汉末,因吐费城遭遇特大洪灾而迁城至今天的昭化古城。

公元211年,刘备以抗击张鲁为名,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从荆州入川,驻兵于此,并“厚树恩德,广收人心”,最终成就了蜀汉帝业,故有“蜀汉兴,隆中谋,葭萌起”的说法,刘备称帝后将这里改名汉寿,寓意汉朝的统治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寿。

三国之后,这里先后更名为晋寿、益昌、京兆、益光等。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

因此,昭化古城被誉为“中国古建制活化石”、三国蜀汉发祥地、通达古今博物城。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地处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因此又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之美誉。

古时,葭萌关以城为关,可四面迎敌。

《昭化县志》称:“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

古城地处秦蜀古道要冲,地扼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背靠牛头山险峻山峰,史称葭萌关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

1936年川陕公路修成,1953年宝成铁路通车,昭化重要的交通地位不再,昔日繁华的古城日渐冷落,近些年来,经过大力维护开发,才使古城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

现在的昭化古城,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AAAA级景区。

来到古城东门入口,首先看到的是桔柏渡街,桔柏渡街因昭化古城东门的桔柏渡而得名。

桔柏渡在昭化东门外约一公里的嘉陵江边,因地有桔柏(即古柏)而得名,又称桔柏津,为古蜀道由关中入蜀的要津,历代兵家据守的官渡。

白龙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三国时蜀军北伐和魏军南征的必经之处。

桔柏渡街上的这座葭萌坊,高8.6米,宽6.8米,气势雄伟,上面的楹联和图案,集中展现了昭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交通军事地位和神奇的太极山水。

牌坊东面的柱联是“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

昭化以三国文化著称,刘备由此发祥进而建蜀汉称帝;蜿蜒的嘉陵江被翼山和笔架山分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太极图,直径5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昭化正好位于山水太极阳极的鱼眼睛上,世界罕见。

上面刻有“蜀汉兴于葭萌”和“桔柏古渡”、“山水太极”图案。

牌坊西面上的楹联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为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考察昭化后亲笔所题。

昭化在四川最早建县,连续建县历史已有2300多年,故称“巴蜀第一县”。

战国时蜀王的弟弟葭萌曾在昭化建苴国,故称昭化为“蜀国第二都”。

上面刻有“费祎开府治事”和“昭化西门城楼”、“天雄关古驿道”等图案。

桔柏渡街西端,是昭化古城的东城门——瞻凤门。

昭化古城门始建于汉,为夯土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包筑以石,设四门:东命瞻凤,西名临清,南名临江,北名拱极。

这四道城门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时城内迎亲皆从东门入,取紫气东来之意;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

南门取其直面嘉陵江而名名“临江”,于清代被毁,因此目前古城仅存东、西、北三道古城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名“瞻凤”,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

现在的城楼是按明代城楼原样修复,高9.8米,建筑面积228平方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

相传,嘉陵江对岸的刀环山北端山岭叫“凤岭”,凤岭山上古木参天,茂密葱笼,在密林中栖息着一对“凤凰”,站在东门城楼上便可看见它们双栖双飞,因而取名叫“瞻凤”。

穿过瞻凤门,就进到古城。

一条太守街,几乎将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有县衙街、衙门巷,南有吐费街、剑刀巷。

昭化古城这些主要的大街小巷,完建于明代,全用清砂石做成条状,按三横两纵铺就而成,中间高,两边低,呈瓦背形,宽4.2米,两侧有排水暗沟。

同时,昭化古城内的古街道全部呈“丁”字型布局,且街道互不直通,城门不相对,充分体现了军事重镇的防御需要,是当时县级以上城市的街道格局。

东去与桔柏渡相连,西出与金牛古驿道贯通,现保存完好的石板街有相府街、吐费街、太守街、县衙街、衙门巷等五条,总长1025米,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

不只如此,旧时在昭化石板街上行走,也是有讲究的,官轿居中,竖条石为轿夫行走,庶民则只能走两边,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行走。

街上有衙役专管交通。

赶集时,行人不按规则乱走,造成阻塞,便会遭到鞭笞。

可见在古时,昭化城内就已懂得对交通进行管制了。

街巷两旁,店铺林立,古色古香。

据了解,古城现存建筑多为明清穿斗木结构,兼有北方低檐矮墙、旱船天井的特点,为川北民居代表。

往前折向县衙街,街正中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

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示吴梅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

她在三十二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曾用铁锥刺破自己的颈部抗拒了男人对她的非礼。

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活到古稀高龄。

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

贞节牌坊再往前,可达葭萌楼和北门——拱极门,“拱极”是取众星拱北之意。

在贞节牌坊左转,则进入衙门巷,昭化古县衙、考棚、文庙都在这条巷子里。

昭化县署始建于唐,曾多次毁于战乱,明洪武八年(1375)和清道光三年(1823)先后两次复建,毁于“文革”,2008年再次复建。

县署落址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

县衙门外有块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

县衙门前放一对硕大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

门口东测立有“喊冤鼓”,西侧竖一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字样。

县衙内设有大堂,大堂中央设施名“暖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正中间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审理公案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

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

平时游人还可在大堂内摸拟“古人审案”情境。

昭化考棚是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而设,始建于清同治(1856-1875)年间,因年久失修,大部毁损,2008年修复。

昭化考棚可供322名考生同时考试,考棚内设有听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考试用房)、照房(档案室)、大堂(主考官办公场所)、致公堂(阅卷室)等。

考棚西侧有座为祭祀孔子而立的文庙,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现在仅存的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建,2008年按原样修复。

衙门巷与太守街交汇处,是昭化城隍庙。

古时,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管领阴间亡魂。

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文革”,现在的城隍庙也是2008年在原址复建的。

门联一副极具昭化地域特色的对联:天地奇观两江太极彰显葭萌故地,香高神灵城隍古庙佑福昭化千秋。

复建的城隍庙有两堂两庑,四合庭院。

前堂正中为地藏菩萨塑像,地藏菩萨的左右两边分别为左判官和右判官,次为“日巡神”和“夜查神”,墙上彩绘有十四幅精美的行孝行善故事图,以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和多行善举。

后面为“城隍殿”,为城隍爷正殿,中间塑有城隍爷像,左右塑的是慈航大王(主平安)和财神爷(主财运的)。

这种多神崇拜反映了人们要求有各种职能的神明来满足人们心理要求及慰藉的需要。

庙内两棵高大的古柏树,传说是当年张飞所栽,因此又叫“张飞柏”。

在古树的映衬下,城隍庙显得更加古老、庄严而神秘了。

下图是昭化城隍。

太守街正中,还有座葭萌亭,又称过街亭,它是是昭化古城街道上的街景建筑之一,全为木质结构,略比街道两侧民居高,它通高10.8米,宽7米。

亭旁,还有昭化县民众教育馆遗址。

走到太守街西端,再沿古城墙向南,就到了古城西门——临清门。

临清门又名葭萌关,完建于明代。

“临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面临一江清水,二是告戒到昭化任职的官员一定要两袖清风,清政廉洁,因为在古时候官员卸任升迁都必走这道门。

古时候,如果从成都到长安(西安),就必须从西门进东门出,从长安(西安)到成都,就是得从东门进西门出。

因此,昭化古城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关隘,在昭化建城之前,连通成都和长安的道路就形成了,也就是说,先有路,后有城。

在昭化这座城池建成以前,这里曾设有一个关隘,叫“葭萌关”。

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依然存在,它就设在“临清门”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变,所以临清门即是古城的西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

经专家考证以“城”为“关”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其他的地方的“城”和“关”都是分设的。

说是西门,其实是在古城西南角。

新近修复的临清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与瞻凤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体量均为一致。

城楼内挂有霍峻守城的画图。

汉建安十八年(213),益州牧刘璋派万人围攻葭萌城,蜀先主刘备之中郎将霍峻率八百将士固守一年,乘敌人疲惫、松懈之机,挑选精兵组成“敢死队”出临清门突袭,斩杀敌主将向存首级,为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体现了昭化古城“以城为关”、“固若金汤”的重要军事地位。

下图是霍峻。

临清门前,有个坝子叫“战胜坝”,就是当年张飞夜战马超的地方。

战胜坝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猛张飞挑灯夜战锦马超”那场惊心动魄且家喻户晓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备、张飞等取下绵竹后,正欲分兵夺取成都。

而马超受汉中张鲁所派攻打葭萌,牵制刘备,以救刘璋。

当时葭萌由霍峻驻守,刘备恐葭萌失守,受两面夹击之威胁。

诸葛亮令魏延率兵先行,并派张飞随之,刘备最后压阵,班师至葭萌关下。

魏延为抢头功,首先出战,战败了杨柏,魏延乘势追赶,但见前有一军摆开,为首的是马岱,魏延以为是马超,挥刀跃马迎上去,战了十八个回合,马岱败去,在魏延乘胜追击时,被马岱回身一箭射中左臂,魏延返回,马岱又追了回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