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

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1993年考题一、名词解释1、直立人:人类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是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

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

距今约300万年到20—30万年,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考古分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直立人还可细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

直立人保留了较多的猿类体质特征,如头盖骨低平,眉骨脊粗壮,颌部突出,下颏部后缩,牙齿较现代人略大等。

其上下肢同现代人相近,能直立行走等特点反映了他们的进步性。

直立人主要以洞穴位居住地,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学会了用火,能制造工具,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洼,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

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欧洲都有发现,尤以我国发现最多,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

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它以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文化遗存(遗迹和遗物)形态的分类排比,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推断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分期、文化属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亦是进行室内整理,比较研究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4、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5、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

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

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

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

6、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

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

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7、妇好墓: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

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

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

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8、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

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

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

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

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

宫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

9、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见于《汉书》记载。

黄肠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木头皆内向”的堆垒结构。

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等诸侯王墓为典型代表。

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室墓所代替。

10、越窑: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

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

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看大百科考古卷)二、问答题1、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1)旧石器时代早期:①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

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

②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310-150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发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为一青年男性的上门齿,指状突比北京人发育。

③陈家窝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距今65-50万年。

发现下颌骨和牙齿,保存较好。

牙齿属一老年人。

④公王岭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古地磁测年为距今75-78万年或100万年或73-80万年。

发现头骨化石,形态较北京人原始,框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骨壁厚,脑量约780ml。

⑤和县人:在安徽和县汪家山,距今15-20万年。

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及牙齿,至少代表三个个体。

⑥郧县人:在湖北省郧县,距今80-83万年。

发现两块头骨化石,挤压变形严重,目前普遍认为属直立人。

⑦南京人: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

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⑧巫山人: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骨坡,古地磁测年为距今200万年。

发现一左侧下颌骨。

⑨金牛山人:在辽宁省营口县,距今26万年左右。

人化石丰富,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尺骨等,形态既有智人的一些进步特征,又有类似于直立人之处。

(2)旧石器时代中期:丁村人:在山西省襄汾,距今10-12万年。

发现人类牙齿、顶骨化石,属早期智人。

新洞人:与北京人周口店第4地点相联,距今13.5-17.5万年,发现左上前臼齿一枚,形态较北京人进步,定为早期智人。

大荔人:在陕西省大荔县,距今18-23万年。

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态较北京人进步,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早期智人。

许家窑人:在山西省阳高县,距今10-12万年。

发现人类顶骨、上颌骨、牙齿化石。

巢县人:在安徽省巢县,距今16-20万年。

发现人类枕骨、上颌骨、牙齿化石。

长阳人:在湖北省长阳县,距今19.5万年左右。

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右下前臼齿等,比直立人进步。

马坝人:在广东省马坝,距今12。

9万年左右。

发现的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鼻骨等,比直立人进步,较晚期智人原始。

桐梓人:在贵州省桐梓,距今11。

5或11。

3或18。

1万年,发现人类牙齿,有人认为属直立人,有人以为属早期智人。

(3)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在北京,距今1.8万年或2-3万年。

据研究,所发现人类化石代表11个个体,山顶洞人较现代人原始,是中国晚期智人的代表。

河套人:1922年由法国人桑志华发现,至二十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人类牙齿、骰骨及头骨残片等。

资阳人:在四川资阳,距今39300+2500年,发现人类头骨化石,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

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人类化石另有广西麒麟山人、吐波人、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吉林安图人、云南丽江人、左镇人、西畴人、山东新泰人、浙江建德人、辽宁前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龙人等。

2、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约在公元前12000-6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准备阶段,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如下:沙苑文化: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大量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器仅两件三角形箭头,年代范围界定在“中石器时代以至于新石器时代初期”鹅毛口遗址:在山西省怀仁县,发现大量石器,然而磨制石器仅一件。

发掘者推定其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南庄头遗址:在河北省徐水县,时代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

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

石磨盘和磨棒为其典型石器,表面留有使用痕迹,陶片多夹沙或云母碎末,烧成温度不高,灰陶为主,常见附饰绳纹,可辨器类有直腹罐和钵。

南方地区的洞穴遗址:玉蟾岩遗址:在湖南省道县,年代为公元前11000或13000年,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是一些烧过的灰堆,最重要的发现是少数陶器和稻谷遗存。

石器全系打制,以小型石器为主。

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胎壁厚薄不均,可辨器类有釜。

所出稻谷遗存,经鉴定分析,认为兼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二者都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

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

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

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甑皮岩遗址:在广西桂林市,年代在公元前8000-7000年之间。

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

陶器全系手制,较粗糙,烧成温度低,器型有罐、釜、钵等。

岭南的贝丘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有些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如广西南宁市的豹子头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亦发现有夹砂陶,器型多为圜底。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址面积都比较小,文化堆积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实行定居;磨制石器在各遗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经济结构多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早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以上即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般特征。

3、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

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

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

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

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

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

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