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税制构成要素

第二章 税制构成要素

相对数和绝对数; 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其他税率。
四、税率
(一)定额税率(固定税率)
1、概念 指按课税对象的标准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纳税额 的计税制度。即以绝对额的形式规定的税率。 2、形式 单一定额税率 差别定额税率: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幅度定额税率 分类分级定额税率
四、税率
3、优缺点
简单明了,使用方便;
二、纳税人
3、扣缴义务人与纳税人 两者与税款的关系不同 两者存在的范围不同
三、课税对象
(一)课税对象概念及重要性
1、概念 指每个税种征税的标的物,是税法规定的纳税 人应该承担某种税的标的物。是征税的客体,即对 什么征税。 2、重要性 是划分不同税种征税界限的标志 是区分各税种由来的主要依据 是确定税种名称的主要因素
四、税率
又例: 纳税人某甲,某月取得应税所得额为4000元(仍以 书上表2-1为参考)
1、按全额累进计算,应纳税额为4000×10%=400元 2、按超额累进计算,应纳税额为 3300×10%+1000×15%=450元 3、使用全额累进时,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均为15%;使用超 额累进时,名义税率为15%,实际税率为450/4000=11.25% 4、使用速算扣除数,4000×15%-150=450元
一、税制要素与税收要素
2、重要性 (1)是确定税收分配关系的前提 (2)是进行对税制进行理论分析的条件 (3)是设计税制的基本材料 (4)是理解和把握税制的基础
一、税制要素与税收要素
(二)税收要素
1、税收要素概念 是构成税收分配关系的基本因素,是税收形式 特征的具体体现。 2、税收要素 征纳主体——分配主体 征税对象——分配客体 税率————分配标准 税收优惠——调整要素
三、课税对象
概念 计税 含义 与课税对 象关系 作用或形式
从价计征 从量计征 混合计征
依据
税目
是据以计算征税对象应 是课税对象量 纳税款的直接数量依据, 的具体化(有 解决对征税对象课税的 时一致,有时 计算问题 不一致) 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 规定的具体征项目, 的界定 凡列入税目的即属于征 税项目,未列入税目的 不属于征税项目;体现 国家政策; 列举法、概括法
(一)纳税义务人
1、概念 简称纳税人,是纳税主体,即税法规定的拥有 课税对象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纳税人是税款的 直接缴纳者,是纳税义务的法律承担者。
纳税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还可以 是非法人的组织。
二、纳税人
2、确定纳税人的意义
明确纳税主体
明确国家政策
明确税收征管主体范围
二、纳税人
(二)负税人
四、税率
(四)税率的特殊形式 1、零税率
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13年废止 )
2、加成加倍 加成——一成即原税率的10% 加倍——原税率的倍数 3、综合税率 小税种随大税种征收时的折算比例
四、税率
(五)非税制要素的税率形式 1、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表列税率)是税法上规定的 税率,即应征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量的比例。 实际税率(有效税率、实际负担率)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款占征税对象数量的比 例,是衡量纳税人实际税负程度的主要标志
一、税制要素与税收要素
3、重要性
是学习税收基本知识的阶梯;
是研究税收分配、发挥税收作用的前提。
一、税制要素与税收要素
你是如何认识税收 要素和税制要素 的???
一、税制要素与税收要素
(三)税收要素与税制要素 1、联系 税制是税收分配的具体化 2、区别 项目多少不同 作用不同 表达的意思不同
二、纳税人
1、负税人
最终承受税收负担或者说是实际承担税款的单 位和个人,即负担税款的经济主体。 2、负税人与纳税人 (1)可能一致,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不容易转嫁时; (2)可能不一致,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容易转嫁时。
二、纳税人
(3)两者不同
税款法律的关系不同 税收征收的关系不同
税收征管的关系不同
二、纳税人
(三)扣缴义务人 1、概念 是税法规定的,在经营活动中向纳税人支付款 项或取得收入时,负有代扣(代收)纳税人的应纳 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种类 代扣代缴义务人 代收代缴义务人 代征代缴义务人
第二章
税制要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中庸
释意: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
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税制要
素与税收要素的区别,了解税收要
素的内容,掌握税制基本要素,熟
悉税制其他要素。
内容简介
第一节 税制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第二节 税制其他要素(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 第三节 税负调整要素 第四节 税收法律责任
差额法
减率法
四、税率
差额法: 即在同一税率表中,对同一等级的课税 对象数额分别按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 率计算出各自的应纳税额,取其差数即为速 算扣除数。 用公式表示即: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 率计算的税额-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
四、税率
以表2—1为例,计算过程为:
第一级:3000×10%—(3000—0×10%)=0 第二级:10000×15%—[(10000—3000)×15%+3000×10%] =1500—(1050+300) =150 第三级:25000×20%—[(25000—10000)×20%+(10000—3000) ×15%+3000×10%] =5000—(3000+1050+300) =650 第四级: 50000×25%—[(50000—25000)×25%+(25000—10000) ×20%+(10000—3000)×15%+3000×10%] =12500—(6250+3000+1050+300) =1900 第五级: X×30%—[(X—50000)×30%+(50000-25000)×25%+( 25000—10000)×20%+(10000—3000)×15%+3000×10%] (注:X>50000) =30%X—(30%X-15000+6250+3000+1050+300) =4400
有利于纳税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
不受课税对象价格变动影响; 适用范围有限。 例如: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平方米为计量单位
四、税率
(二)比例税率
1、概念 指对同一课税对象或项目,不论数额大小只规 定一个或几个计税比率征税的计税制度。税额往往 随着课税对象数额等比增加。 2、分类 统一比例税率(单一比例税率) 产品差别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 行业差别比例税率 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幅度差别比例税率
四、税率
3、累退税率 负税人所负担的税款占其收入的比率随收 入的增加而下降。收入越多,税负越轻,呈 累退趋势。 累退税率在税制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人 们分析税负或税收作用时所使用的名词术语。
第二节
税制其他要素(纳税环节.纳税 地点.纳税期限)
四、税率
例:纳税人某甲应税所得额是4500元,某乙4501元。
解:按全额累进计算,税额分别为: 甲应纳税额= 450(4500×10%) 乙应纳税额=900.2(4501×20%)??? 按超额累进计算,税额分别是: 甲应纳税额= 345(450-105) 乙应纳税额345.2(900.2-555) 这是什么?
速算扣除数?
怎么得来?
四、税率
分析: 税负增加形式不同:乙比甲仅多1元所得。 全额时,税收负担却多450.2元; 超额时,税收负担仅多0.2元。 可见,全额不够合理,超额比较合理。
四、税率
“速算扣除法”
是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时,为简化计算而使
用的、预先逐级计算出来的扣除数额(或
扣除系数)。计算方法有两种:
四、税率
(三)累进税率
1、累进税率的概念 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或税目,随着其数额的增 加而逐步提高比例的计税制度。即将同一课税对象 或税目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设计 相应的计税比例,从低到高排列。课税对象或税目 数额越大,适用税率相应越高。 2、累进税率的具体形式 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四、税率
名称 全额 累进 税率 概念
将同一课税对象或税目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 干等级,每个等级设计相应的计税比例,从 低到高排列。每次计税时,按课税对象或税 目数额所对应的最高一级比例计算。即当课 税对象数额增加到需要提高一级税率时,全 部课税对象数额均按提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应 纳税额
特点
分等级的差别比例税率;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相 等; 使用简便; 调节力度大,税负增加 猛。
四、税率
2、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 边际税率:税额的变动数量占征税对象变 动数量的比率。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表中的 每一级税率,实际上是相应级距课税对象 (应税所得额)的边际税率。 平均税率:全部应纳税额占全部课税对象 数额的比率,或称平均负担率。
四、税率
边际税率例: 依据书上表2-2,1000-5000元的部分,即 4000元新增应税所得额,其边际税率为20%; 5000-10000元的部分,5000元新增应税所得额, 其边际税率30%;10000元以上部分,其新增应 税所得额边际税率为40%。
超额 累进 税率
将同一课税对象或税目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不 干等级,每个等级设计相应的计税比例,从 相等; 低到高排列。每次计税时,各等级的课税对 使用复杂; 象或税目数额分别按所对应等级的比例计算, 调节力度缓和 然后加总计算出应纳税额。即当课税对象或 税目的数额增加到需要提高一级税率时,仅 就超过部分适用高一级税率计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