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减压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同行等各方面的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种种压力如果得不到舒解,不仅会使其工作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到威胁,严重者还会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或暴力行为。
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
换位思考:正确认知压力,积极调整心态。
当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出现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认识到得与失贯穿人的一生之中循环往复,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顺其自然,自我解脱:只要你努力了,不要过于注重结果,不追求十全十美。
顺其自然,并不等于不思进取。
放松情绪,减轻压力: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
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
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
因此,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
转移注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产生的紧张情绪是由于他们过分注意那些令人担心的事物或情境造成的。
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固定”在这样的事物或情境上,因此注意和紧张就构成了一个互相强化的系统,越注意越紧张,越紧张越注意,恶性循环,使心理压力不断加强。
当情绪处于高度紧张时,转移注意不失为消除紧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倾诉:教师因为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协作有限和自我封闭。
因此,当教师出现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援、痛苦。
倾诉不仅可以使教师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也可以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
学会自制: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超脱: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
对待学历、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
自我激励和暗示: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相信“我一定能行!”培养并有效展示自己的优势,走出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