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指导手册第一部分智能测验一、智力测验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对智力的看法是编制智力测验的理论前提。
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斯宾塞(H.Sencer)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拉丁词intelligence 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
此后,智力一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
智力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多个世纪以来智力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智力测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对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基于心理测量学、认知科学和生物学的三类研究是最富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1.智力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1904)首先发现一系列心理能力测验之间存在普遍的正相关,并首先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将这些相关归因于一种一般因素或共同因素的作用。
他命名为这种因素为G因素。
后来,由于测验间并非完全相关,斯皮尔曼又提出还存在特殊因素(S因素),并由此构成他的智力二因素论。
2. 智力多因素论由于统计学中因素分析方法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L.Thurstone, 1938)利用多重因素分析方法首先提出:智力的核心不是单一的G因素,而是许多主要的、基本的、彼此相关的能力因素群。
一战以后,吉尔福特(T.Guilford)以20年时间孕育了一个新的智力结构模型,通常被认为是塞斯顿的扩展。
他将智力分成三个维度,分别为内容、操作和结果维度,分别包括5、5、6个因素,吉尔福特认为这三个维度的变化组合可以产生150种心理能力。
3.智力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农(P.A.Vernon,1971)提出了智力的三层次模型,认为G 因素处于智力结构最高层,贯穿于其它所有智力因素之中;第二层是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因素,分别控制着第三层的主要心理能力,如数学、语文、空间知觉等。
(二)智力的生物学理论随着神经生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和成熟,智力的生物学研究在智力领域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高尔顿、桑代克、爱森克、詹森(A.R.Jenson)等人皆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在人类脑的结构、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它使人类区分于其他生物,同时也使人类个体差异得到反映。
其中詹森的智力振荡理论在其中最具代表性。
(三)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60年代,认知科学兴起。
此后,由于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在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下,试图探讨人类智力的内部信息加工机制与过程。
在这一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属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的智力认知成分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智力结构由“成分”组成。
所谓成分,就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
据成分的概括水平或功能可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
据成分概括水平分类,可分为一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
据成分的功能分类,可分成操作成分、元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二、关于智力评估的实践探索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将智力归诸于遗传的素质,成为智力的个别差异研究和科学测量智力的主要创始人。
1884年,高尔顿开始运用实验手段测量智力,结果以反应时表示,并且首先发现反应时与教师评定的智力等级间的正相关。
在智力的早期研究中,卡特尔、桑代克等人皆沿袭了高尔顿的实验室方式,认为反应时与其它简单的感知觉辨别测验相结合可以评估智力的个体差异。
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G因素的存在。
这一理论观点不仅对以后关于智力实质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成为智力测验产生的理论基础。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T.Simon)在智力G因素论的影响下,合作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以测验的总分或平均分作为个体智力G因素水平的评估指标,并以此标定智力的个体差异。
从此,比内一西蒙智力量表便作为智力测验的传统模式而存在。
在随后的50—60年时间里,行为主义学派在心理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兴趣更多集中于行为的结果而非其内部过程。
因而,这段时期内的智力评估,几乎皆以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为基础,并遵循着比内一西蒙量表的传统——只是测验内容的细节不同,并且评估指标几经改进之后,离差智商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指标。
智力测验一经产生,便被迅速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作为一种度量工具,它们在对个体的分类和预测上显示了非凡的使用价值。
然而,智力测验同时也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
其中,最激烈的批判之一是认为智力测验过分注重于个体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又极具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测验的应用受到歪曲或限制。
批判者们提倡文化公平测验,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智力的生物学研究之中。
关于智力的稳定的遗传力的研究,智力与大量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研究,以及智力与反应时之间的相关研究为詹森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验证据,并表明了速度对于智力G因素的重要性,因此,詹森认为可以设想从更为简单的信息加工现象入手,以一系列不受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纯粹的反应时测验来取代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以个体在测验中的反应时指标来标定其智力G因素水平。
由于传统的智力测验和詹森所倡议的反应时测验均注重于个体在测验中的行为结果,并以一个总的指标来评估智力的个体差异,而未在更为精细、严密的水平上对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内部加工机制进行分析,因此,60年代以后的认知心理学家们对此提出异议,并开始寻找新的智力评估方法。
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法的启发下,斯坦伯格提出了智力的认知成份分析法。
这种方法从复杂认知作业的操作入手,并在理论上假设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都由一系列基本的认知操作成分(如编码、推断、应用等)构成,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反应时实验,分解出不同智力水平的个体解决同一复杂问题所采用的各种认知加工成分,并记录每一个体在每一加工成分上的反应时参数,最后比较个体和总体的各成分参数,就可以评估个体在每一加工成分上的水平高低,从而能够相当精确地诊断出个体认知过程中真正的、内在的薄弱点,并因此而能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地给以补救和引导。
然而,以反应时表示的信息加工速度虽然可以有效地反映个体操作成分上的差异,但棘手的是:人们可以主动地有意识地控制加工速度,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平衡速度和准确性的矛盾。
这正是斯坦伯格所说的智力元成分的功能。
显然,信息加工速度并非元成分的主要特征,因而以反应时作为元成分的评估指标是无效的或至少是不足够的。
那么应该如何评估元成分?这个问题目前仍在研究和探索之中。
事实上,以詹森为代表的生物学智力论者和以斯坦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智力论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传统智力测验的不足,并在各自的理论基础上对智力评估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但是这些新思路和新方法往往还只停留在设想或实验研究的水平之上,而未能制订出现成的、切实可信的智力测量工具,因而便无法被应用于实际之中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到目前为止,在社会各界用以评估智力个体差异的测量工具中,影响最大、普及面最广、权威性最强的仍是传统的智力测验。
三、传统智力测验的若干问题(一)传统智力测验的结构效度由于传统的智力测验是在智力G因素论的基础上编制,因此,若测验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那么我们便认为它基本测出了个体在智力G因素上的水平高低。
然而,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讨论:“智力因素真正存在吗?”“智力G因素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智力G因素上的个体差异意味着智力全部的个体差异吗?”那么便会遗憾地发现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始于很多年以前而至今仍无定论。
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统一对于智力实质的看法;这就意味着我们前面所述的各种不同的智力研究方向将向一个共同点汇合。
分析智力理论的研究趋势,各种智力理论研究方向之间的结合是可能的并且势在必行。
早在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克伦巴赫(L.J.Cronbach)就提出:科学心理学应当将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有机地协调起来。
以心理测量学为代表的相关研究能够揭示智力任务上各种不同智力因素间的关系,但它却不能解释各种智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在加工实质。
以认知心理学为代表的实验研究能够以相对确定的方式揭示认知活动的内在机制,但单从实验本身却难以说明加工系统的各种成分对于完成智力任务是否是—般有效的。
因而,完整、充分地认识人的智力需要两种研究相结合。
而智力的生物学研究,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它所强调的智力的遗传素质应该作为智力研究的生理基础而存在。
智力研究者们期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而最终达到对于智力实质的共识。
那么,关于智力实质的一个综合的统一的理论究竟能不能产生?若能,则什么时候可以产生?这些目前来说均是未知数。
因而,关于智力测验的结构效度,目前我们只能做狭义的解释,即以不同智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其结构效度应具备不同的含义,并且我们最终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亦相应不同。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智力测验时,这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二)传统智力测验的功能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差异,因而传统智力测验的功能便是对智力的个体差异的测量。
大量的测量结果表明:在一般人群中智力高者或低者均占少数,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基本上呈常态分布。
由于智力测验所依据的理论上的特性,以及智力分布的常态性,智力测验在实际中常常行使将人群分类的功能。
韦克斯勒(D.Weehsler)曾按智商的高低,把智力分成7类,极优秀(130以上)、优秀(120-129)、中上(110-119)、中材(90-109)、中下(80-89)、低能边缘(70-79)、智力缺陷(70以下)。
此外,由于传统智力测验结果与学习成绩、教师评定等外在效标间的高的正相关的存在,智力测验在实际中又常被作为预测源测验行使预测的功能。
社会对智力测验的需求不仅仅是将人群分类并预测个体未来可能的成功程度,还要求测验能进一步对个体进行诊断和采取相应且及时的补救措施。
而智力的心理测量学概念强调G因素的存在,只从宏观上描述个体的外在行为结果,却忽视了对个体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精细的分析及对内部加工机制的探讨。
因此,以此为依据的传统智力测验可以对人群进行分类和预测,却无法对个体真正的内在的薄弱点作出精确诊断,从而不能满足社会更为精细的需求。
(三)传统智力测验的公平性利用测验评估智力差异时,首要前提是必须客观公正。
传统智力测验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的问题。
对此持否定态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质疑:1.性别差异对于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研究者们通常会发现男女两性在智力上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因此,就整体而言,智力很可能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然而,具体到对智力的不同能力因素上的研究,则结果一般表明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数学推理、视觉——空间能力、躯体运动速度和协调方面优于女性;而女性在言语流畅性、言语理解和记忆等方面则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