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重石矿开采项目环评报告表
矿区位于*县西南约37km,行政区划隶属*县*管辖,西起*山,东到*河;北至*垴,南止*坡。见矿区地理位置图。面积约3.73km2,包括两个矿段。
1、*山矿段:平均长1.96km,宽1.00km,面积1.96km2,其四界
拐点坐标为:
拐点
编号
地理坐标
直角坐标
经度
纬度
X
Y
A
32°17′47″
108°14′36″
总投资比例
20%
评价经费
(万元)
0.8
预期投产日期
2007年8月
工程容及规模:
一、建设规模
**矿业为了充分利用紫阳县当地毒重石矿产资源,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建**毒重石矿开采项目,总投资80万元,属私营股份制企业。该建设项目位于*县*镇*村境,矿区面积3.73km2,根据《**县荆竹山毒重石矿普查报告》,毒重石总储量37.7万吨,其中*山矿段矿体18.4万吨,*梁矿段矿体19.3万吨,两矿段相距约50m。平均品位BaCO3为67%,矿区可开采矿石量30.16万吨,建设规模为年开采毒重石3.0万吨,原矿出售,矿山服务年限10年。矿山采用间断工作制,每年工作300天,每天两班,企业定员30人。
拐点
编号
地理坐标
直角坐标
经度
纬度
X
Y
A
32°17′13″
108°17′27″
3573780
36524340
B
32°17′22″
108°17′37″
3574060
36524620
C
32°15′47″
108°15′41″
3571130
36527660
D
32°15′38″
108°15′30″
3570840
五、环评依据
①、《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②、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止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④、《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1993)
⑤、《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⑥、《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登记审批表》
⑦、环评委托书
⑧、《*县*毒重石矿区普查地质报告》
六、环境重点
该项目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要素是废渣、废水、噪声和粉尘及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点确定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废渣堆放、处理和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予以重点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
矿业于2006年7月25日委托*市环境影响评价所,承担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据此,我所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踏勘现场,搜集有关资料。通过了解项目区域环境特点与功能,在工程分析、类比调查、现状监测及评价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客观地分析评估项目建设可能给环境产生的污染、生态破坏及其环境变化和对当地人群造成的影响;提出控制环境污染的相应措施、建议,给出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结论,为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出科学依据和技术与支持。
二、矿体特征
1、荆竹山矿段
K1矿体:出露于**一带,赋存于KH1矿化体中,走向北东—南西向,产于*沟小背斜核部,北东翼被剥蚀,仅出露南西翼,出露长度564m,工程矿体厚度1.18-1.91m,平均厚度1.83m,产状205°∠67°,工程矿体品位BaCO360.69-69.10%,平均品位64.89%。矿体出露标高745—830m,控制标高634m。该矿体由TC1、TC2、TC3、PD1等工程控制。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毒重石矿开采项目
建设单位
**矿业
法人代表
联 系 人
通讯地址
联系
传 真
邮政编码
建设地点
立项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
行业类别
及代码
非金属矿开采业B1019
占地面积(km2)
3.73
绿化面积(km2)
1.5
总投资
(万元)
80
其中:环保投
资(万元)
16
环保投资占
3574820
36522920
B
32°18′29″
108°14′38″
3576110
36522970
C
32°17′32″
108°15′46″
3574340
36524750
D
32°17′12″
108°15′20″
3573730
36524080
2、*矿段:长4.20km,宽0.42km,面积1.77km2,其四界拐点坐标为:
2、化学成分
矿石化学成分主要为BaCO3,含量在59.03—71.00%;其次有BaSO40.72~1.87%,CaO 0.69-6.89%,不溶性滤渣(主要由BaCO3组成)16.6%~27.28%,SiO25~25%。
四、矿石类型
区矿石自然类型为毒重石原生矿石,不易风化。工业类型为毒重石型。矿石呈深灰-黑色,中-细粒粒状结构、柱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玻璃、油脂光泽,具贝壳状断口,风化表面常形成一圈白色外壳,显微镜下为不等粒结构,具假斑状结构及交代结构,小晶体粒径多为0.025—0.0625mm,大晶体粒径0.3—1.0mm,炭质分布于毒重石粒间、具纹层构造及斑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毒重石,含量59.03-71.00%,重晶石一般∠1.87%,石英5—10%,炭质1%。
K3矿体:出露于四合头一带,产于*梁向斜北东翼,矿体走向北东—南西向,产状20°∠56°,出露长度108m,平均厚度1.38m,BaCO3平均品位62.00%。该矿体由TC28单工程控制。
三、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组成以毒重石为主,其次有方解石、石英、重晶石,含少量碳质及泥质矿物。毒重石(BaCO3),浅灰白色或灰色、浅黄褐色,呈微粒状,玻璃光泽,含量40—60%,性脆,有臭味,加稀盐酸剧烈反应;方解石(CaCO3),无色或白色,主要呈微细粒状与毒重石共生,其次呈粗、巨粒晶与石英呈细脉状共生,含量约12—17%;重晶石(BaSO4),呈白、灰、青灰色,玻璃光泽,呈微细粒状与毒重石共生,加稀盐酸不反应,含量约12-16%,其它碳质和泥质矿物含量约2-20%。
2、鸡公梁矿段
K2矿体:出露于**一带,产于*梁向斜北东翼,矿体走向北东—南西向,产状40°∠64°,出露长度603m,工程矿体厚度1.78-1.90m,平均厚度1.82m,该矿体呈层状产出。工程矿体品位BaCO361.3-71.0%,平均品位67.05%。矿体出露标高1051-1200m,控制标高960m。该矿体由TC18、TC19、TC20及PD2等工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