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最坚实的学科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的、基础性的、科学性的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们生物教育教学理念中,从我们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坚持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行为进行一下反思。
以前我们团场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只有几张挂图,几个简单的模型,讲起课来趣味性不强,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以用多媒体做成课件。
所以,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想法:一、生物教师要学会做课件,开始虽然有困难,但要会用现成的别人做好的课件。
再加上授课教师的授课语言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这样的教师才具有吸引力。
如果一位生物教师上课时还是象以前那样用简单的教具,声音再小、讲话再一个调、面无表情等情况,肯定就不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肯定不活跃。
因此,生物教师要利用现代科学武装讲台,用激昂顿挫的语言、精彩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博得学生好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情感,来改变过去的教行为。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在新课程改革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是深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以后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改变我们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教学理念。
这对我们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作为学生要面对新的教材,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改变当前的旧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把握好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设计,实现真正的改革。
因此,在学习“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
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执行者,而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那么在以后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1、变换角色:以前是教师先教,学生再学。
即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只重视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了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机械记忆“标准答案”。
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先学感知的去发现真理,了解规律,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生物学素养的目的。
意思是每节课教师不需要先讲解,只需要创设出相关情景和时间,然后学生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先解决一些问题,而有一些问题不好解决,进而给学生一个较深的感触,从而产生较浓的兴趣,也就是求知的欲望。
在这种前提下,老师再去教,最终获得知识的过程。
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
作为“导演”,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要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在课程标准中,教会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核心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促进作用,如可根据性别、兴趣爱好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小组的交流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机会,这也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相符的。
诸如像调查报告、实验设计、模型制作等活动,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2、、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共享:对于新课程课程教材来说,每位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都有很大的自主权。
然而教师之间往往缺乏合作与沟通,形成教师之间单打独斗的局面。
这种状况对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来说是适应的,而对于新课程来说,则是行不通的。
在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及探究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之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也只有教师之间多交流、多沟通,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少出错,少走弯路。
3、倡导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当一位老师走出课堂,当天的知识是他早已熟知的,但学生将怎样?却是每个老师、每个时刻所想的事情,如何才能才能知道学生怎么样呢?通过批改作业才能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再引导学生怎么样解决。
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合作探讨式课堂教学的关键。
这就需要进行趣味引入,所引入的内容必须
得是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
实践证明,通过趣味引入可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渴求知识|、积极情感的状态。
但要想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单靠一个趣味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师生之间建立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
传说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片面的发展,而且也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而通过合作探究则可让学生围绕着那些来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那些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其有效性的前提是学习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已超过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必须通过合作探究才能完成。
否则合作探究就会成为学习的干扰因素,从而导致整个课程教学的散乱。
那种只追求“合作”形式而不考虑“合作”的有效性的作法是相当有害的,它将会使师生共同陷入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中去。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给我们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学习领悟课程标准,不断的总结,找出适应学生的方法,才能改变旧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课改需求,才能贯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能使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是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
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
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围绕三个问题导入: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3.植物有没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讨论。
有位学生提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学内容就这样自然的延续。
其次是技能性目标的反思: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只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生物新课程学生的课堂活动多,会出现很多突发的、教师无法预见的情况。
过去是教师一言堂,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上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常会做出或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和问题来,让教师很棘手。
如果教师不能灵活处理这些课堂上的偶发事件,那么学生有时会弄得教师下不了台,还会失去威信,目前,我们都是大班上课,探究活动课上,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学生趁机讲话,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很难安静下来,教师的指导声只好提高好几分贝,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更高的教学组织能力。
如在克隆技术部分,我在介绍“克隆人”时,学生的兴趣特别高,课堂过于活跃,我就在黑板上写上一句话“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学生以为我要提问,然后我说:“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思维,人有自控能力”,过了一会儿,学生自然安静下来,因为学生大多领会老师的意思,都不愿成为低级动物吧,接下来的时候,我要求他们讨论时要把握一定的“度”,该安静时安静、该讨论时讨论、该回答时回答,要有自控能力,不要随便浪费时间。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
课改已经实施了好几年的时间了,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创造性教学,给不同的学生发展留有余地。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注意的是反思是否经常化:因为反思具有时效性,我认为备课时要反思,课堂教学要反思,课外活动过程中也要反思,调查任务要反思。
其次反思是否系统化: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反思课堂出现的什么问题,反思学生追问问题的原因,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