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附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疲劳为主的病证分析
杨维益
长期以来,辨证论治一直被视为中医学在临证时的精髓,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过在历史上,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辨证论治。

古人在防治疾病时,首先是辨症论治,以後发展为辨病论治与方剂辨证。

方剂辨证及辨病论治的时间早于辨证论治。

它们是辨证论治的前身。

辨病论治与方剂辨证都是确定某方治疗的病或症候群,一方仅治一病(症候群),或一病仅有一方(以後扩展为若干方)。

即所谓方病相应。

方子、疾病与症候群都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病或症候群来选择不同的处方。

辨证论治是在确定证後,可选择相应的方。

证是固定的,但方子可以选择,药味也可适当加减,根据病人当时的临床表现来选用相应处方和加减药物。

这是方药与证相应,意味著辨证论治有著一定的灵活性。

《内经》中的鸡矢醴治疗鼓胀,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治疗血枯,是以专方治专病,属于辨病论治。

以後,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了辨病论治、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三方面的内容。

例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是方剂辨证。

奔豚汤治奔豚、鳖甲煎丸治疟母是辨病论治。

同属太阳病。

根据病情不同,如发汗後,漏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下之後,脉促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等是辨证论治。

在《伤寒论》之後,辨病论治、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一样,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明代,孙志宏的《简明医彀》中对200余种各科病证,各列出主方一项,成为典型的辨病论治专书。

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的卷十三至卷十五中,列出内外妇儿诸科各病专方。

卷十六则为祖方,提出“字有字母,方有方祖”,如桂枝汤类中,列出桂枝大黄汤、小建中汤等29个方剂,供方剂辨证使用。

可见自汉至清,辨证论治始终与辨病论治共存。

辨病论治的特色是一病一方。

如《金匮要略》中的“诸黄,猪膏发煎主之”、“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者,红兰花酒主之”均属此类。

辨证论治的特色是同病异证则用药各异,例子不胜枚举。

前者重视病的徵结所在,著眼在病;後者重视人的差异,包括体质差异在内,著眼在人。

在诊治疾病时,两者均占重要地位。

以慢性疲劳为主诉的病人为例,我们认为这些病人的表现,既有机体正气减弱,又有肝气失于疏泄而致气郁、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

治疗时既要扶助正气,又要注意调整肝脏的气化功能。

在临床时,使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本方剂(辨病——中医的病,有时是指主症)。

同时又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适当加减药物(辨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一陶某女 70岁
主诉疲乏无力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出现疲乏无力,头痛且眩,气短,喜引太息,多汗,畏寒,口苦,口臭,周身疼痛不适,心烦,记忆力差,性情急躁,喜冷食,纳谷尚可。

近二月于大便时肛门有下坠感。

脉弦,舌红,苔白少津。

辨证:气虚下陷。

立法:舒肝健脾。

处方:黄芪 3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香橼10克黄芩10克七剂
二诊:药後气短、乏力轻减,肛门下坠感消失,急躁与身痛也有好转,仍有多汗,眩晕。

上方加沙苑子10克、糯稻根10克。

七剂後症状基本消失。

按:患者虽有疲乏无力、气短等气虚症状,但无脾气虚的表现如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同时兼有口苦、口臭、喜冷食、舌红苔干的内热症状,性情急躁、脉弦的肝病症状。

选用补中益气汤後,不仅气虚症状消失,内热及肝病症状随之消失。

例二任某女 55岁
主诉疲乏、气短三周。

现病史:有长期疲劳与情绪不适史。

近三周加重。

自觉胸闷气短,喜引太息,纳谷稍差,夜寐欠佳,腑行尚调。

西医检查未发现异常。

脉弱,舌淡苔白。

辨证:中气不足。

立法:补中益气。

处方:党参10克黄□ 30克白术10克柴胡12克炙甘草8克枳壳30克升麻12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茯苓12克谷麦芽各10克桂枝10克七剂
二诊:服药後,疲劳、气短明显减轻,继服七剂。

三诊:疲劳症状全部消失,已恢复工作。

按:此病人以疲劳为主诉,西医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服药後除疲劳消失外,睡眠好转,情绪转佳。

目前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与情绪密切相关。

这个病人有情绪不适史,此方在调节情志,舒肝健脾方面,具有良好功效。

例三江某女 52岁
主诉眩晕一年。

现病史:患高血压、冠心病已一年以上。

现症为疲乏无力,气短喜引太息,头晕,耳鸣,多梦。

饮食正常,便秘。

脉细弦,舌红苔少。

辨证:肝阳上亢,风火内扰。

立法:滋水涵木,清肝泄热。

处方:夏枯草10克黄芩10克桑叶10克龙胆草10克菊花10克竹茹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茯苓12克地龙10克柏子仁10克七剂
二诊:服上方後,眩晕略减,仍感乏力,气短,喜引太息,耳鸣,晨起面浮,纳谷不多,舌脉同前。

辨证为中气不足,拟补中益气法。

处方:黄芩3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柴胡12克升麻6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玉竹30克大
腹皮10克七剂
三诊:药後眩晕、耳鸣、气短、纳差均好转,血压下降。

继用上方治疗,病情稳定。

按:此为高血压病人,故于初诊时,虽见气短诸症,仍从滋水清肝角度治疗。

在无效後,改用补中益气,不仅疲劳症状改善明显,血压也随之下降。

例四靳某男 36岁
主诉疲乏无力近半年。

现病史:患者于今年3月因发热、疲乏,在医院内骨穿证实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用马利兰治疗後,血象恢复正常。

停药後自觉极度疲乏,气短,喜引太息,耳鸣,纳佳,便溏。

脉稍弦,舌色淡而偏暗,苔薄白,脾大。

辨证:中气亏虚,症瘕内聚。

立法:补中益气,兼以化瘀。

处方:党参10克黄□30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炙甘草8克香橼10克枳壳30克葛根10克当归10克莪术20克
二诊:连续服用12剂後,精神体力明显增加,气短,耳鸣减轻。

继服上药以巩固疗效。

按:癌症病人在手术、放疗、化疗之後,往往出现疲劳症状,用补中益气汤後,能较快消除疲劳,改善体质。

患者家属称患者服药前後判若两人,可见此方的消除疲劳价值。

例五温某男 63岁
主诉咳嗽、咯血14月。

现病史:“感冒”後出现胸闷、咯血、咳嗽。

按肺结核治疗。

同年8月摄胸片发现肺部阴影。

半年後经支气管镜活检证实为低分化鳞癌(右肺上叶),因血压过高(220/110)未手术。

化疗两疗程後病灶未见缩小。

症状也未减轻。

现仍咳嗽、时有胸痛咯血、气短喜引太息、纳谷尚可、大便偏燥、脉沉、舌暗体胖、舌底络脉怒张,苔黄腻。

辨证:肺气不足,热灼肺络
立法:补中益气,清热止血。

处方:党参10克生黄□ 30克白术15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仙鹤草30克鱼腥草30克三七3克研末冲
复诊:气短、胸痛、咯血均见减轻,自觉良好,药後大便偏溏。

上方去白术,加枳壳30克继服。

末次门诊,自述胸痛咳血已除,纳佳,无明显症状。

按:病属息贲,肺气虚弱。

久病伤阴,虚火烁络,故见胸痛咯血。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不足,肠液亦亏,故弗行偏干。

纳谷正常,足见脾气未虚。

补中益气汤补益肺气,屡用屡验。

此为验例之一。

例六张某女 62岁
主诉胸闷痛已10年。

现病史:胸闷痛已10年,在西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室性早搏。

现自觉胸闷、心前区痛引及後背,时或左臂亦痛。

疼痛时间持续一分钟左右。

心悸气短,喜引太息,纳少腹胀,夜寐多梦,二便调。

脉弱,至数不匀。

舌色淡红,胖大有齿痕,苔薄白。

辨证:心气不足,脾失健运。

立法:补中益气,养血宁心。

处方:黄□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黄精30克升麻10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炙草10克枳壳30克茯苓12克丹参30克桂枝10克
复诊:服药7剂後,诸症轻减,继服上药。

至次年1月,心悸基本消失。

按:冠心病人(包括心律失常),在出现气虚下陷时,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养血宁心药物,常使症状明显减轻,心脏功能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