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黄敏玲摘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就《决定》中关于“减负”的要求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情况,发现学生课业负担源于家庭、学校、社会;表现为作业量大、课外补习多、在校时间长。
进一步分析了沉重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最后标明减轻课业负担的根本在于规范教育行政权。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身心影响减负规范一、问题的提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这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各界人士对此问题相当关注,并且采取过一些措施。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曾指出:“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负担不能过重。
”①“文革”前后,教育相关部门,几乎每年都发布文件、作指示,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并且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重点。
然而,这一切的努力收效甚微,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热度不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仍不见明显改观。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21世纪,这一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大难题,显得更加突出、更加尖锐。
沉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少学校,将活动课变成作业课、复习课,语文、数学等主科大量挤占非考试性科目的教学时间,学生苦于应付频繁的考试和大量习题,几乎没有空间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严重欠缺学习动力和兴趣,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学习时间过长,导致一些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忙于作业和应付考试,教师追求班级分数名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可见,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教委曾于1998年2月6日下发《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部分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决定调整中小学部分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管理。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与此同时主持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
2004年,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①黄震师剑超.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分析与治理对策[J].国家智库.2012(01)负担,教育部提出了减负“五项不准”政策。
2010年7月由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它指出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状况,会对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减轻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①随后,2010年12月,教育部成立了试点地区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2011年5月,由教育部召开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障学生睡眠时间”会议中,一再强调要深入地贯彻并落实“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的要求。
另外,2013年12月2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这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②那么,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究竟如何?是什么导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育部关于减负的政策究竟如何执行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通过研究资料,分析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表现及原因剖析,进一步对《决定》中的“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出几点思考。
二、何为学生课业负担(一) 课业课业在辞典上有两种解释:作为名词,指功课,学业;课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周昙积的《谏周太祖沙太僧表》:“爱降明诏,责其试艺;颁下诸州,问其课业”。
③作为动词,意思是攻读学业,在《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中:“今日承老师以令孙相托,此乃生报德之会也;鄙思欲留令孙在敝衙同小孙辈课业”。
④本文所指课业不仅指源于学校中的功课学业,也包括来自社会、家庭等校外所有课业。
(二)课业负担“负担”,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负”是以背载物,引申为担负,又引申为责任和忧虑,“担”是肩荷,挑的意思,也引申为担负、担任。
作为名词是指承受的压力和担当的责任、义务等,词义本身并非贬义。
⑤学生的课业负担应当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内,小学生所必须承担的学习任务、应负有①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a/20131115/11093995_0.shtml.2014-2-14.③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35:432-433.④冯梦龙.警世通言[M].杭州古籍出版社.2010:210.⑤现代汉语词典(2002第3版)[z].商务印书馆.2002::393.的学生责任。
因此,课业负担是学校教育中特有的现象。
课业负担是学生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它强调的是一种承受状态。
三、小学生课业负担基本情况(一)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表现小学生的课业来源于三方面: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次之。
总体来看,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主要包括作业多、复习资料多、辅导补习多、在校学习时间长以及教材难度大和考试多等。
1.作业量大。
学校每天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时间长。
国家教委明确规定: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
据调查,各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量都超过国家教委的规定,毕业班尤为严重。
①除在校用一节课做作业外,回家后仍需用大量时间完成课外家庭作业。
2.辅导补习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于是,周末或假期,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也极少,都需要被动地接受家长安排的补习班。
尤其是城市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辅导补习班,学生周一到周五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周末还参加各学科的辅导班,辅导班还会留不同程度的作业。
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小学生的任务量,挤占了他们课外活动的时间,从而导致了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在校学习时间过长。
国家教委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含自习和课外活动)不超过六小时。
笔者实习期间,关注了几所学校的课程表。
与教委的此规定作比较,大多数的学校都遵循了这一规定编排本校的课程表,充分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普九”的精神。
但是,笔者就此也发现一些学校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学校的体育课、思想品德课、信息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语文课、数学课、自习课,这样实行的课表实则在行“应试教育”。
(二)过重课业负担给学生带来的影响1.学生成学习“仓库”,心理健康受损在教学环节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在重重压迫下,小学生每天都在学习,若学习无法给小学生带来乐趣,那么小学生则日复一日单调无趣的学习,过着枯燥压抑的学习生活,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仓库”,被迫的接受大量的知识“货物”。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产生了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
甚至有的学生看见作业多就巴不得逃离,把作业看成是完成教师和父母交给的任务,应付差事。
另外,由于课业负担重,使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难以自由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天真活泼、浪漫的美好时代,生活本应该丰富多彩,除读书学习之外,还要唱歌、跳舞、游戏、玩耍,搞自己的小实验、小制作。
但是学生的这些正当需要被剥夺了,过多的课业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久而久之,使①郝思恭.太原市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03).得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动辄与父母发脾气,以此发泄对沉重课业负担的不满,最终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
2.学生身体不堪重负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而沉重的课业,使得小学生长时间用于学习,缺少必要的睡眠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六大城市的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睡眠状况不尽如人意,仅有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和不足四分之一的初中生能够获得充足的睡眠。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年级越高睡眠时间越不足,而课业负担过重则是主要原因。
①四、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原因分析(一)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随着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家长把子女的教育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同时还担心孩子在今后的升学中遇到困难,从而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要求越来越严格。
有些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学校弹琴、跳舞、书画等;晚上、双休日还给孩子请家教辅导,使其子女不堪重负。
②也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又惧怕学校布置的作业不足以使孩子很好地吸收课堂知识,便从各种渠道买来大量的学习资料。
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心理上也就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亲情之爱,无可厚非,但是,父母这种主观施压与过分考虑,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孩子本身的情况,没有考虑孩子的成长实质需要。
(二)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少地方政府对学校经费的投入和职称指标的分配与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挂钩;为保持并扩大在升学率方面的优势,学校也把升学率直接与教师个人的奖金、职称等挂钩。
可见,这样的学校制度依旧伴着浓浓的“应试教育”观念。
在这样的观念制约下,教师的工作考核压力不断增加,很可能会出现教师增加学生学习强度和难度,导致教师不断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不断补课和做教辅习题,为了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还会增加各种模拟考试。
教师在压力之下的情绪难以控制,进而很可能转嫁给学生,由此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关于《决定》中“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负担”的若干思考过重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