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讨论题
2.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哪些辩证关系?
生物受环境影响其分布区域和形态特征,同时还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着其周围的小气候和微环境。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部时,被称为限制因子。
与此同时,生物为适应环境,还会从进化、生理、感觉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使其对环境的耐受范围发生改变,以生活在更多的复杂环境中。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即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二者相互对应,有暗含某种哲学关系。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全面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众所周知,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
把生态系统看作矛盾的统一体,生物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
3.试探讨说明生物的分部和数量与物理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耐受性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质量或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每种生物对于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有个最低点(耐受下限)和最高点(耐受上限),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成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耐受范围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有最佳的生理或繁殖状态。
当物理环境哥哥因子在最适区附近时,则此地该种生物分布较为广泛,且数量较多;若物理环境因子偏离最适区向低或者向高发展,则此地该种生物分布会相应有所局限,且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4.何谓光周期现象,说明以光为指导因子的生态类型?试述光生态因子在引种驯化上的生态学意义。
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一)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光周期的不同,可以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要求日照时间需要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例如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等
短日照植物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玉米等
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黑暗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等
(二)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
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的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来决定的。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很多野生哺乳动物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长而开始生殖的,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
雪兔换白毛也是对秋季日照长度逐渐变短的一种生理反应。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
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从遗传的角度,所谓引种是指一个过程或方法。
将一种动物引种指向新的地区等引进而前五物种。
驯化是引种的一个后续过程,是引种在新的栖息环境中的巩固过程,是一系
列形态学、生理学、种群结构特点的新种群形成的过程。
①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引种的品种是否能在引入的地方开花,而开花是与日照时间有关的。
当然,果实的发育还和日照强度有关,在北方秋天才开花的植物一般结实率和结籽率都很低,甚至不能结实。
这样引种就不算成功。
②光生态因子在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了解其作用可以帮助选择引进对象,解决引种驯化过程与方法从适应成活、新种群形成、数量增殖、矛盾尖锐知道自然钝化中的问题,使动物的引种驯化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合理开发区域资源,人与自然平衡协调的方向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影响的日益加剧,所有的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都在不断变化。
人们在科学的论证和预测这种种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优质种类的引种驯化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和食物资源,提高动植物的应用价值,满足市场需要,维护消费者的健康;也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持生物种质的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进行生物学、生态学、育种学研究、丰富、填补、取代以及恢复资源。
总之,引种驯化要朝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持续、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这是引种驯化的最终目的和成功标准。
5.从你家乡的国土资源部门或统计数据了解并分析土地与农业发展、城市发展、土壤侵蚀问题和森林分布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