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较长时间以来,国内的电影纪录片市场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热播标志着中国纪录片产业走出低谷,2017年上映的《二十二》与2018年上映的《厉害了,我的国》,连续两年分别蝉联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
2017年国产纪录电影获得了3.6亿元的票房,但这一高票房纪录不足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554亿元的1%。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纪录片产业体量不大。
国内院线排片资源以商业潜质为标准,缺乏艺术院线或者纪录电影院线,观众纪录电影的观影习惯有待培育,纪录电影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仍是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
中国纪录片生产总值从2009年5亿元起步,到2018年上升为投资总额46.02亿元,生产总值64△5亿元。
从内容上看,2018年的中国纪录片可谓改革开放、文化与美食“三足鼎立。
(摘编自《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人超46亿元》) 材料二:
相比影视综漫,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写实,它的镜头均源自现实,这一方面导致了纪录片创作门槛高、叙事难度大、生产周期长,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它的高品质,而高品质的内容也为它吸引了大批高品质的受众。
纪录片的受众主要以一线城市的新中产阶层为主。
超过68%的受众以放松心情、扩充知识面为目的观看纪录片。
纪录片能够吸引优质、年轻化用户这一特点,以及短视频流行推动的受众对视频内容的依赖,使得头部视频网站、主流视频原创平台及短视频平台等纷纷加入,既增加了纪录片内容的产出,也改变了纪录片市场的格局。
2018年,由腾讯视频出品的《风味人间》以矩阵方式进行传播,点击量超过10亿次。
这是借助腾讯的数据分析、观众画像、市场预判等技术,由大数据引导纪录片生产的一次有益尝试。
从结果可以看出,以新媒体方式生产的纪录片有着自己的优势,新媒体纪录片在观众互动、市场反馈方面,能够比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更迅速9而对创作来说9则可以做到更为灵活地调整。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老广的味道》系列等美食纪录片,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围绕故宫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均在传播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从中可以看出,“品牌”的意义在于强调内容品质的重要性,与其说要打造品牌,不如首先端正纪录片的创作态度,以谦恭心理讲述好的故事,内容为王的时代永远不会过去。
尽管业界已经意识到品牌的巨大价值,然而当下国内纪录片整体的创作品质还难以得到保证,无法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内容创新、品牌搭建仍需时日。
(摘编自《中国纪录片发展面临新课题》)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熊猫淘淘》《故宫100》《金砖之国》等在海外市场受到关注。
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市场交易价格,从十多年前的1分钟10美元,飙升到目前10000美元的顶级价格。
中国自主拍摄的纪录片《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购,在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播出。
不可否认,国外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逻辑思维与国内观众有差别,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纪录片应正视这种差别,以国际视角来讲中国故事,才能更深地走入国外观众的心中。
中国纪录片通过与国际知名媒体合作,用精品提升其国际传播力,是当下中国纪录片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
(摘编自《中国纪录片“走出去”,讲好故事是关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纪录片目前至少有电影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三种形式,从2013年到2018年,纪录片投资总额逐年攀升。
B.相比2009年,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值增长超过10倍;2017年和2018年上映的两部国内纪录电影蝉联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
C.从2015年到2016年,中国纪录片投资总额增加了8亿元,电视纪录片产量增加了2万多小时,电影纪录片产量有所下降。
D.当前,中国纪录片内容以改革开放、文化与美食为主,一线城市的新中产阶层是主要受众,大多数受众的观片目的是放松心情、扩充知识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纪录片尽管创作门槛高叙事难度大、生产周期长,但它的内容品质高,因此,纪录片能吸
引优质、年轻化的用户。
B.《风味人间》获得极高点击量,是大数据引导纪录片生产的成果,确定了矩阵方式传播在纪录片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C.头部视频网站、主流视频原创平台及短视频平台等纷纷加入,增加了纪录片内容的产出,改变了纪录片市场的格局。
D.端正创作态度,注重内容品质,以谦恭心理讲述好的故事,这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打造品牌过程中获取的有益经验。
6.中国纪录片当前面临哪些困境?如何促进中国纪录片的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