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漾濞一中赵玲
经过十天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远程培训,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也能够跟众位老师一起在线学习、交流,使我加深了对计算机教学的理解,体会很多。

现在我想针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以达到交流学习的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

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

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

而创造思维过程大体又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

关键在顿悟阶段。

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

如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信息技术科有浓厚的兴趣,对信息技术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

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
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

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

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这样就能造激情。

二、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好地实行。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有的学生学过信息技术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家里没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
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

上机实习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如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更深的东西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练习指法、输入汉字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

怎样让学生去迎接学习上的挑战?怎样培养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和熟悉一个复杂、令人迷惑不解、始终变幻的世界?思考着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深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

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这就是我这几天参加培训,经过思考得出的一些想法。

2010年8月2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