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考试 吉林省省情

公务员考试 吉林省省情

吉林省省情一、概况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2~46°18之间。

全境东西最长约750公里,南北最宽约600公里,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

吉林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

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

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

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

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二、地理气候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

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

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

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

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

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

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

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

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

1.气候特征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

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全年日照2200~3000小时,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200℃,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

全省年降水量一般在400~900毫米,自东部向西部有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

全省无霜期中部以西150天左右,东部山区130天左右。

初霜期一般在9月下旬,终霜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

2.气候特点吉林省气温四季变化显著。

冬季(1月),是最冷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在-11℃以下。

春季(4月),中西部平原区平均气温为6~8℃,东部山地在6℃以下。

夏季(7月),平原平均气温在23℃以上,东部山地在20℃以下,长白山天池一带为8℃。

秋季(9月),西部平原降至6~8℃,东部山地多在6℃以下。

全省气温年较差为35~42℃,日较差一般为10~14℃,夏季最小,春秋季最大,全省极端最高气温在34~38℃间,最高(1965年)的白城市为40.6℃。

年极端最低气温,中部的长春为-36.5℃, 1970年桦甸最低为-45℃。

吉林省的霜期东部山区早,西部平原晚。

长白山天池一带初霜出现在8月末至9月初,平原地区出现在9月下旬。

西部平原终霜在4月下旬,中部和东部在5月上、中旬。

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10~160天。

全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9~3016小时,夏季最多、冬季最少,西部较多、东部较少。

吉林省各地年降水量一般在400~1300mm,东南部降水多,西部平原降水少。

长白山天池的年降水量最多,为1349mm,镇赉年降水量最少,为389mm。

这种空间分布造成省中西部地区干旱频繁发生,东南部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

受季风气候影响,吉林省四季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4~5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3%。

因此吉林省春旱发生频率很高,尤其西部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吉林省自然灾害以低温冷害、干旱、洪涝、霜冻为主,其次有冰雹及风灾。

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和西部草原的破坏,土地的盐碱化和沙化逐年加重,东部地区的森林采育失调,生态失去平衡以及河流水域遭受污染等原因,吉林省自然灾害频率增加。

三、自然资源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之称。

现有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的2.18倍;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

一望无垠的平川沃野,盛产玉米、水稻、大豆、油料、杂粮等优质农产品,具有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全省最高点海拔2691米,松辽平原平均海拔110~200米之间,最低点为图们江口处,海拔在5米以下。

吉林东部长白山区占延边、白山2个地区大部分。

吉林哈达岭低山丘陵区。

原长白山地的一部分,西从大黑山西麓,东至蛟河——辉发河谷地。

包括吉林、辽源2个地区以及通化、四平、长春部分地区。

中部台地平原区。

包括长春市(双阳区除外)、四平市(双辽县除外)和扶余县、松原广大地区。

西部草原区。

包括白城地区和双辽县的北部。

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看,全省现有耕地395.3万公顷,草原11.3万公顷,林地786.5万公顷,水面1.0万公顷,果园0.4万公顷,可垦荒地面积2.2万公顷。

吉林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89种。

其中油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火山渣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另有钼、锗、镍等4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

其中,油页岩已查明储量占全国的54%,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长白山区拥有全国最大最好的矿泉水资源,是世界三大优质矿泉水源地之一。

靖宇县被誉为“中国长白山矿泉城”。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

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

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

“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

省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分别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五大水系。

水能资源得天独厚,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为500.81万千瓦,有白山、红石、丰满等较大的水电站。

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为404.25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356.57亿立方米,地下水113.18亿立方米。

重复量65.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7.68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2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220立方米的68.5%,耕地亩均水资源量672立方米,约占全国平均1436立方米的46.8%,是北方缺水省份。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125亿立方米,折合水深600.7毫米,降水约60%集中在夏季,20%在秋季,春季为15%,冬季不足5%。

吉林省是中国八大牧区之一。

草地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部,总面积为584.22万公顷。

草场辽阔,集中连片,草质好,尤以盛产羊草驰名中外,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草建设,吉林省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恢复,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经重现。

吉林省有发育良好多样的生物种群,已查明野生植物种类5284种,野生动物种类437种。

吉林省是著名的“东北三宝”的主产地。

长白山地区被誉为中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

全省有药用植物1452种,名贵药材有人参、细辛、天麻、“不老草”等;珍稀野生动物有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丹顶鹤、金雕、红水獭、乌苏里白鲑等。

1996年开始,吉林省立法实施全面禁猎,使一些濒临绝迹的野生动物得到保护。

野生梅花鹿、黑熊、野猪、猞猁等已现踪迹,连多年不见的野生东北虎也频频出现在蛟河、珲春等地区。

四、历史沿革吉林区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先秦开始,吉林就被历代中央政权划入行政区域管辖之下。

在汉朝时就设置了郡县,唐朝的渤海及后来的辽、金、元各代也都设立府、州、县。

明朝设立都司、卫所。

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是吉林省建置之始。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改称宁古塔将军。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吉林建城,史称“吉林乌拉”(满语译音“沿江”之意),吉林由此得名。

公元1757年,宁古塔将军改称吉林将军,自此以后,“吉林”由原来城邑名称扩大为行政区称谓。

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建制称吉林省。

清前期,吉林一直处于封禁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清中后期逐渐开禁,经济有了发展。

二十世纪初,东北成为俄、日帝国主义进行殖民扩张的角逐之地。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后来“五卅”运动的影响下,吉林大地不断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风潮。

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具有近代规模的城市相继出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2年3月,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以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

将长春改为“新京”,定为伪满洲国“首都”。

1934年,日本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改年号“大同”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溥仪在通化宣布退位,伪满洲国灭亡。

五、行政区划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行政区划几经调整。

建国初期,吉林省仅辖2个市、2个专区、1个旗、22个县和1个工业特区。

1954年,东北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黑龙江省的7个县划归吉林省,与原属吉林的乾安县共同组建白城专区;将原辽东省的1市9县划归吉林省,设立通化专区;将原辽东省的辽源市、西安县、东丰县和原辽西省的四平市、双辽县、梨树县划归吉林省管辖。

同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

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和呼伦贝尔盟的1县1旗划归吉林省,1979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从此,吉林省行政区域延续至今。

全省现有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60个县(市、区),765个乡(镇),241个街道办事处。

六、对外开放2007年,吉林省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发展。

据海关统计,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02.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

其中实现出口总值38.58亿美元,增长28.7%;实现进口总值64.41亿美元,增长31.0%。

在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9.03亿美元,增长57.9%,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23.4%。

招商引资活动成效显著。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85亿美元,增长16.3%。

全年实际引进外省资金756.90亿元,比上年增长5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