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寓言这种体裁并不是儿童文学专有的,但是它故事生动、形象具体,又富于教育意义,因此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样式之一。
小学课本在各个学段都选编了一些经典的中外寓言作品。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选了《狼和小羊》,三年级下册选了《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五年级上册选了《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作为寓言作品,它们都具有明确的寓意、简明的形象和情节和凝练的语言。
但由于分别处在不同的学段,所以在阅读教学上是有所区别的。
在第一学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来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抓住“找碴儿”一词,使学生充分认识狼蛮不讲理和凶残的本性,从而感知故事的内容。
教师紧紧围绕“什么叫‘找碴儿’”和“狼想吃小羊,怎样找碴儿”这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狼和小羊的对话。
第二学段,教师要求学生先读懂寓言的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想象和有感情的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寓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读了故事后的感想,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寓意。
例如:《寓言两则》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寓言中农夫、鹬和蚌傻在哪儿”,这个问题对于学生
理解寓意起到了铺垫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过程中逐步总结出寓意。
第三学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感受寓言的形象。
主要方法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好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伊索寓言》中,每个故事的结尾都已经明确点出了寓意,但对于学生理解寓意的要求却加深了。
众所周知,使学生明白寓言讽刺的对象并不在寓言本身的形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揭示寓意,还需要启发学生展开类比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故事中的人?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虽然在教学策略上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还是围绕寓言的体裁特点展开教学活动,即感知内容(情节)、感受形象、感悟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