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教育
新颁布的基础音乐教学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
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
技能为主要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
因此,我们也称当代的音乐教育为“音乐审美教育”。
新课标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充分认识“审美教育”这一
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
下面结合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就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
育谈些肤浅的看法:
一、摆正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审美教育。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摆正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
世界里享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
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教学形式与手段
的多样化、新颖化,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及特征出发,重视学生的审美探索活动,达到让学生
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心理情感尚未完全成熟,对
音乐的感觉只是一种听觉的感知,谈不上理解,我们可以“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气氛中“玩中学,学中玩”,多开展一些比赛环节,通过表演、竞赛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满足。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二度创作,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同时也升华了审美体验。
二、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
诚然,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
表现音乐,感受音乐。
但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音乐教学中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它真
正的目的在于培养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音乐课程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不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而人对音乐的爱好,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将是人一生的财富。
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更是如此。
提高学生的音乐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协调好音乐知识技
能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关系。
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能训练,而不能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音乐教育被罩上了德育、政治教育和
思想教育的光环,其辅德作用被无限夸大。
例如:“音乐可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一首好
歌就是一堂政治课”等等。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容忍灌输”,这种“说理”代替“审美”
的方式不可取。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突出艺术性。
我们的教育
是审美教育,必须坚持走艺术化道路。
三、拓展课外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电视、电影、文娱晚会等与音乐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对中小学生们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视听结合的艺术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目前来说,音乐教育的
外部环境比较糟糕,不健康的流行音乐泛滥市场,而这些小孩子们分辨能力较差,只是盲目
随从,因而失去了这个年龄应有的童贞童趣。
所以,对于流行音乐,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区分
良莠,遏制不健康的流行音乐,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流行音乐带进课堂。
如;《同一首歌》、《中国人》等等,都是不错的音乐。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情调钢琴、风靡海内外的中国第一支女子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等等也是不错的。
还有课外可以多开展一些大众化
的文娱活动,如建立合唱队。
合唱训练不仅能使广大少年儿童在歌唱技能音乐素养等方面得
到提高,而且在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等诸方面都得到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这也与新课标“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活动之中”的理念相吻合。
四、加强音乐教师自身素养
音乐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
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案
都不可能实施。
因此教师对于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
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审美经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先感动自己再感染学生。
另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亲切自然,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信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