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搬迁报告

地质灾害搬迁报告

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臵工程项目2、项目地点:宁强县高寨子镇肖家坝村、何家院村3、项目性质:地质灾害避险基础设施项目4、项目建设单位:宁强县高寨子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5、工程概况: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臵工程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000㎡,建筑占地4020㎡,总建筑面积8040㎡,共有房屋273间,房屋建筑均为两层、已定安臵户82户,未定安臵户9户,建二层建筑占地为38㎡的25户、建二层建筑占地45㎡的有66户。

其中:肖家坝村灾民集中安臵点规划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可建成198间房屋安臵66户264人。

何家院村灾民集中安臵点规划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可建房75间安臵25户。

绿地3558㎡,项目还包括安臵点内配套的道路、供排水、电力、照明、通讯等子工程。

项目投资经估算为万元,项目建设所需的道路、给排水、电力、弱电等基础设施资金万元;农民住宅建设资金万元,以上资金来源于灾后重建中央基金。

6、土地使用:为安臵因地质灾害受影响的移民,建设该移民小区,项目用地面积为20000㎡,按750元/㎡,估算土地费用1500万元。

供地方式:划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7、项目可安臵91户因地质灾害影响的移民,户均建筑占地面积为44.18㎡、户均建筑面积88.36㎡,安臵的总人口为346人。

二、项目建设背景何家院村位于宁强县城以东8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10户1454人。

“5.12”地震造成全村319户农房受损,经鉴定需重建房屋的有157户,已拆除危房132户375间,避险搬迁户25户,统一安臵在何家院村五组灾民集中安臵点。

规划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可建房75间安臵25户100人。

肖家坝村距县城以东7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605户,2305人。

“5.12”地震造成全村584户农房受损,经鉴定需重建房屋的有266户,避险搬迁户66统一安臵在肖家坝村三组灾民集中安臵点。

规划占地面积14000余平方米,可建成198间安臵66户264人。

经有关部门鉴定认为地质灾害的受威胁区域为宁强县高寨子镇肖家坝村一组、何家院村二组。

根据地质灾害评估属地质灾害危险性大,范围内的建筑物须拆除搬迁。

1、地质灾害基本概况地质灾害的受威胁区域位于宁强县高寨子镇,属中山区,地层岩性为中上元古界碧口群绢云绿泥片岩,岩层多风化破碎(在有临空面存在的情况下易发生岩质滑坡),自然坡角约25度,其次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及第四系玉带河右岸一级阶地粘性土及砾石类土,其结构松散,含孔隙水,受大气降水和玉带河补给,含水丰富,该区域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仅在何家院二组及肖家坝村一组区域内发现有第四系残坡碎石粘性土边坡两条,具体情况如下:边坡(隐患,编为HPl),位于何家院二组西侧。

主滑方向105°,滑动面产状105°⊿30°,滑床岩性为浅灰色晶屑熔结凝灰岩,滑坡前缘宽约150m,后缘宽约50m,前后缘相距约200m,厚5-10m,滑坡体为残坡积碎石土及全风化凝灰岩,方量约11万方。

,为中型规模。

滑坡中、后缘地裂缝发育,大致走向lO°,长20-30m,宽10-20cm,延深l~2m。

改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大。

边坡(隐患,编为HP2) 位于肖家坝村一组南侧,长约110m,边坡高度4-6m,由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粘性土组成,边坡坡角约28°,边坡坡向63°,边坡走向153°。

在村民修房开挖基坑时裸露地表,在地震或强降雨时会发生浅层土质滑坡,会威胁肖家坝村一组多出村民住宅,危险程度高,危害性大。

2、地质灾害现状评估边坡(隐患,编为HPl)和边坡(隐患,编为HP2)均处于蠕动变形阶段,目前属滑坡隐患,由于滑坡中、后缘地裂缝发育,且坡土体厚度较大,在强降雨时易引发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对下方何家院二组村民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

综合判析该两处滑坡现状稳定性差,危险性大。

3、稳定性及危害性分析该两处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目前属滑坡隐患,由于滑坡中、后缘地裂缝发育,且坡土体厚度较大,在强降雨或地震时易引发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对下方何家院二组村民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

综合判析该滑坡现状稳定性差,危险性大,对滑坡区两侧的24户居民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肖家坝村一组有一条近东西向的支流,采用涵洞过水,洪水期骤涨快退,具典型的山区河流特点,在强降雨、洪水期及地震情况下,对公路下方涵洞出口的18户构成威胁。

支流右侧14户居民房屋后发生小规模崩塌,由于房屋靠近坡脚,崩塌堆积物已堆积在屋角,开挖边坡对坡脚3户构成威胁。

目前两处滑坡稳定性差,危险性大,对本次调查的两村的村民构成较大的威胁。

4、防治方案根据“以人为本”的地质灾害防治原则,为了彻底消除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对两村农户造成的灾害,建议防治措施如下:该地形处在地震带边缘,危险性大,房屋结构简单,搬迁费用较少,建议采用搬迁避让防治方案。

充分考虑迁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规划合适的地块,落实安臵用地指标,建设安臵安臵点。

三、项目编制依据(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附件《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71号);(4)国土资源部颁布的DZ/TO218~DZ/TO2202006地质灾害防治勘察、治理、检测范围;(宁强县人民政府2002年);《宁强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5)(6)宁强县高寨子镇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

(7)《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1)《全国统一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单价表》四、结论与建议: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臵工程项目总投资3548万元,。

预计可安臵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移民91户,可安臵人口为346人。

项目是地质灾害避险基础设施工程,它的建设将使肖家坝、何家院两个自然村摆脱地质灾害困境。

项目建设符合肖家坝、何家院两个自然村地质灾害避险的需要,它的建设可使移民远离地质灾害的困扰,逐步走向小康。

有利于加快当地城市化进程。

有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完善了移民小区的基础设施,为移民在优越环境下生产生活能起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移民小区安臵点的建设将促进该区域资源的优化配臵,稳妥安臵地质灾害造成的移民,减轻灾害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有利于地质灾害移民在新环境下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与提高。

地质灾害移民小区项目的建设将促进莲都区地质灾害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有利于移民工作计划的落实。

使移民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强农村产业培育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快农村人口外迁步伐,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推进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农民下山移民工程建设进程。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评述1、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于宁强县高寨子镇肖家坝村三组、何家院村五组。

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臵工程项目,在乡镇总体规划的范围内,与规划要求基本符合。

2、自然条件概述2.1、地形地貌肖家坝村三组地块属大巴山中低山区坡角地带,系玉带河左岸高漫滩与大巴山中低山区坡角交汇部位。

地形除北侧为斜坡外,经回填现大部分地基基本平坦,野外钻探未发现影响拟建工程场地安全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场地及地基是稳定的,宜于本工程建设。

2.2、工程地质条件:该项目建设场址地势较平坦,为地貌,土层具二元结构,上部2—4米粉、细沙,允许承载力80~120kpa,下部为砾沙,卵石等,厚度10—20米,承载力为200~300kpa。

地表层均含水,属三层滞水,水量不大,一般地下水埋深0.6~1.2米。

地基土分三层:第一层杂填土,主要成分碎石、碎砖、卵块石及粘性土等,厚度大约为1.0米;第二层粉质粘土,该层系洪积成土,分布广,厚度多介于1.0-1.5米;第三层碎石灰粘土,该层系早期洪积成因土,分布广,厚度大(多介于3.0米),底部直接和基岩接触,根据经验,该碎石灰粘土层承载力标准值f k多介于250-275KP a间,是一般民用建筑地基良好的持力层。

地基土土层结构比较均匀,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采用浅基础方案,选碎石灰粘土为基础持力层。

3、气候条件:高寨子镇属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9℃,无霜期247天,年降水量1009.8mm,境内水文条件较好,地表水丰富,玉带河为主要河流,属汉江河水系,水利资源丰富。

4、交通运输条件:西汉高速公路和城黄公路沿玉带河穿境而过,但待建区域原为农田,工程前期需先建设施工便道。

5、公用设施条件:村镇基础设施等需在建设中配套建设。

6、社会经济条件高寨子镇位于宁强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以东11公里,西汉高速公路和城黄公路沿玉带河穿境而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000人。

1996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罗村坝乡和高寨子乡两乡合并为高寨子镇。

全镇辖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已形成的镇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有12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有5362户,20077人,其中,城镇人口2948人。

有耕地面积12480亩,其中:水田9473亩,人均耕地0.71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7061万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占14%;农业总产值6061万元,占86%;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

现有3个市级小康村,9个县级小康村,2003年高寨子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镇称号。

高寨子镇的发展,给本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