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超路政交通公路文明执法行为规范一、一般规定第一条〔依据与目的〕为规范公路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文明执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根据《公路法》等有关法律和交通行业文明建设要求,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路管理机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许可、行政征费(公路养路费)、监督检查、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等公路行政执法行为。
第三条〔文明执法〕公路管理机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思想,不断提高规范执法和文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杜绝粗暴执法和随意执法。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文明执法创建活动。
公路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应当遵纪守法,遵守《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进服务意识,塑造文明形象。
第四条〔文明执法原则〕公路行政执法应当符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第五条〔执法主体〕行政法规或地方法规明确授权公路管理机构行政执法的,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以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公路管理机构的名义进行行政执法。
派驻经营性收费公路的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以派驻公路管理机构的名义进行执法。
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委托公路管理机构行政执法的,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以委托的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的名义进行执法。
派驻经营性收费公路的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以派驻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的名义进行执法。
第六条〔执法人员资格〕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有行政执法资格,持有交通部统一制发的《交通行政执法证》。
严禁临时聘用人员和其他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从事行政执法。
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有必要的政治、品德、知识、能力和身体素质,熟悉有关法律和基本业务知识,能正确履行职责。
应当注重学习和实践,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文明执法技能。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证件和执法标志的管理。
第七条〔执法人员着装〕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着装规范,保持风纪严整,并遵守下列要求:(一)按统一规定的样式、质地、颜色,内外配套着装。
着春秋服装应内着制式衬衫,系制式领带;着冬装应扣好领钩、衣扣。
(二)按本地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着换装时间换装。
(三)执法时佩戴统一规定的标志、胸卡、腰带、手套。
胸卡挂于左上衣口袋正中处,腰带扎在上装第四、第五钮扣之间,背带右肩左斜,从肩牌下穿过。
(四)严禁混穿不同季节的执法服装,严禁混穿制服与便装。
严禁歪戴帽、卷袖口、敞衣扣、披衣、穿拖鞋、打赤脚、卷裤腿等有损风纪的着装行为。
不得在外露的腰带上系挂钥匙、饰物以及其他与执法工作无关的物件。
不得着有破损的制服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五)不得着制服进入公共娱乐场所消费或者酗酒、划拳。
第八条〔执法人员仪容〕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仪容端庄,保持仪表整洁,并遵守下列要求:(一)保持头发、面部、口腔、手部等清洁、干净、卫生。
头发要梳理整齐,不得留长指甲,执法时不得以围巾遮面。
(二)男性行政执法人员不得留长头发、长胡须、长鬓角,不得露光头。
(三)女性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时不得头发披肩,不得染指甲、化浓妆、佩戴首饰,不得在制服上挂胸花、胸针等装饰品。
第九条〔执法人员举止〕公路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时应当举止文明,保持良好形象,并遵守下列要求:(一)现场执法的身姿、敬礼和手势标准,参照公安交通警察现行规定执行。
指挥车辆手势要明确、利索、规范。
(二)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着装徒步巡查或者外出时,应当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做到威严有序。
(三)外出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维护公路行政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
(四)在行政相对人情绪激动或有过激言行时,应当冷静处理,以理服人,不得针锋相对,激化矛盾。
如遇暴力抗法,应当沉着应对,及时报警,注意自身安全,防止事态失控。
第十条〔文明执法用语〕公路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时应当言语热情诚恳,表述通俗易懂,并使用规范的文明执法用语。
公路文明执法规范用语见本规范附件一。
严禁使用讥讽性、歧视性、羞辱性、训斥性、威胁性语言和讲粗话、讲脏话。
第十一条〔文明执法礼节〕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尊重行政相对人权利和人格,维护其合法权益。
(一)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先敬礼、出示证件并说明事由。
(二)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接待群众来访以及与当事人、证人或其他人员谈话时,应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态度和蔼。
及时妥善处理受理事项,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或拖延。
(三)行政执法活动中对当事人遇到的困难,在法律、法规允许并力所能及范围内,应当给予其热情帮助或者为其提供便利。
(四)严禁使用冷、硬、横、蛮及其他怠慢、蔑视性态度对待行政相对人。
第十二条〔文明执法公示〕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公示制度,公示公路执法主体和资格、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监督、执法结果和当事人权利(简称“六公示”)。
(一)执法主体和资格。
公示机构名称、执法类别、授权或委托的依据、执法人员信息(姓名、执法证号码、照片等)。
(二)执法依据。
公示《公路法》全文(包括修正案)、《公路管理条例》中有关养路费征收的条文;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中的主要条款摘要;《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的主要条款摘要。
(三)执法程序。
公示行政许可的项目、法律依据、实施程序、收费项目与标准;公示养路费征收的程序、标准与依据;公示行政处罚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以及程序流程。
(四)执法监督。
公示同级交通主管部门或者上级公路管理机构的名称、监督部门、监督电话,聘请的社会监督员的单位、姓名、电话;执法监督检查的措施与适用范围。
(五)执法结果。
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实施结果、查询办法;执法监督检查的措施实施结果。
(六)当事人权利。
公示当事人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不服行政许可和处罚决定时享有的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通过信息网站或者在办公场所设置公示栏、电子显示屏、公众查阅室等方式公示上述内容。
省级公路管理机构可以统一“六公示”的具体内容和样式。
第十三条〔执法经费保障〕公路行政执法经费应当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给公路行政执法人员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款指标。
公路管理机构也不得以罚款数额作为考核公路行政执法人员的标准。
第十四条〔执法装备保障〕公路管理机构应当给公路行政执法人员配备下列执法装备:(一)多功能反光腰带、反光背心、文书包、通讯器材等。
(二)公路监督检查车辆以及随车携带的发光指挥棒、反光锥筒、警示灯、停车示意牌、照相机(或摄像机)、灭火器、防毒面罩、急救箱、牵引绳、卷尺等。
(三)公路征费检查站或超限检查(测)站点的装备配备除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外,还应配备便民服务的必要设施和设备。
省级公路管理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上述执法装备,但应当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做到统一规范。
第十五条〔电子政务〕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办事和网上监督,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共信息服务,构建公路行政执法电子政务平台。
二、行政许可第十六条〔一般要求〕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平等对待、便民高效、信赖保护原则,努力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七条〔许可项目及依据〕公路管理机构行政许可的项目及依据,应当按本规范附件二的内容予以公示并实施。
第十八条〔许可权限〕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依权限实施行政许可。
(一)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的许可权限按《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执行。
(二)其他行政许可权限按《路政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许可程序〕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文书和期限按《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的要求执行。
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实行首问负责制度。
第二十条〔文明服务规范〕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行政许可时,应当提供如下便利或服务:(一)接受申请人通过书面、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的申请。
(二)免费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
(三)申请人以书面方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方式提出申请,公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记录申请人申请事项,并经申请人确认。
(四)对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五)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实施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人出具《交通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同时告知申请人应当向有权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六)申请材料可以当场补全或者更正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补全或者更正错误。
(七)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申请人当场不能补全或者更正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向申请人出具《交通行政许可申请补正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八)对上级公路管理机构许可的事项,可以代为转交,但应当向申请人说明代转时间不计算在法定期限内。
(九)认真受理申请人的咨询,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养路费征收第二十一条〔一般要求〕公路管理机构征收公路养路费,应当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并提供便民和优质服务。
第二十二条〔征收的公示〕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本规范第十二条规定进行行政征收公示。
其中有关法律依据和特别内容为:(一)公路养路费征收依据和标准。
《公路法》修正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计委等部门<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公路管理条例》第18条;交通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物价局《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规定》;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征收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燃油税正式实施前切实加强和规范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二)公路养路费征收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依据。
《公路管理条例》第35条;《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61条;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三)公路养路费征收和支出两条线管理依据与制度。
(四)公路养路费缴纳的方法与程序。
第二十三条〔征收的内部机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征收、管理、稽查、复议的征收管理内部制约运行机制。
减征、免征的认定权由省级公路管理机构行使。
第二十四条〔征收程序〕公路养路费征收程序为:(一)养路费缴纳义务人主动申报;如果养路费缴纳义务人没有主动申报,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予以认定并告知申报。
(二)养路费缴纳义务人主动缴纳,公路管理机构或者委托的金融机构按标准收取。
(三)公路管理机构核对缴纳金额,按财政规定入库。
(四)在应缴费月10日之前,对未按规定缴纳养路费的义务人进行缴费提示。
(五)在应缴费月10日之后,对未按规定缴纳养路费的义务人按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程序处理。
第二十五条〔征收的服务规范〕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在缴费义务人集中的地点设立缴费点,并可与金融机构、邮政机构等建立多种便民的缴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