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保险
1.对象范围窄
住房公积金制度规定可缴纳公积金的人员必须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城镇在职职工。就“城镇”和“在职职工”两个条件而言,就有很多人被排除在制度之外。而在中国14亿人口中是城镇在职职工的又占多少,那些广大的农民、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以及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住房权益又该怎样保证?
3.2 提取困难,利用率低
虽然按照《住房公积金条例》,在六种情况下,缴存者可以提取公积金: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离休、退休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出境定居的;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但在具体实施上,缴纳者可以拿来使用的只有两种:买房提取和退休养老。
4.监管部门形同虚设,法律体系不健全
4.1管理中心定位模糊,责任不清
尽管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设计是“房委会决策,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
但现行的住房公积金机制体制却是监管不到位、不透明、不公开。管委会是临时机构,不能有效决策。且管委会属于松散的协商议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也就不具备承担因决策产生的责任和风险的能力。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既非政府机构,也非金融机构,而是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却要负责住房公积金的运营管理,其内部也是高度分散,自我管理、各自为政,内部监管同样缺失。
3.突显不公平性,资金沉淀率高
据来自建设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末,全国公积金运用率仅58%,其沉淀资金达1656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全国将近一半住房公积金都在银行里"睡觉",不仅没有将其用到实处,体现其价值,而且还让其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缴纳者的利益大大受损。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住房公积金制度本身的一种不公平性以及利用上的种种限制。
对于公积金也可以用于租房支出பைடு நூலகம்规定,真正实施起来,却像隔着一道“玻璃门”。首先很多房东不愿提供租房完税发票;其次多数城市对于因租房提取公积金有诸多限制,例如上海规定每月最高可提取不能超过1000元;有些城市为了管理方便,直接规定租房不能提取公积金,至于其他的使用规定,可以实现的几乎是没有的。
3.3 地产公司不推荐
现实中,地产商一般不推荐使用公积金贷款,一方面是因为公积金手续太麻烦,办理时间长,不利于他们们的资金回笼;另一方面也因为房地产开发商在获得银行商业贷款时,已与银行达成某种“捆绑协议”,银行要求其在做购房贷款时,必须推介银行自营性贷款。而银行自营性贷款利率比公积金要高,银行收益大得多。事实上,银行的住房贷款与公积金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竞争关系。银行在办理同样金额的按揭业务时,利息收入相差20多倍,从中谋取高额利润,而我们不仅公积金没有用处,而且还要一直缴纳,并同时支付银行利息。如此之下,我们的住房以及生活条件条件还会得到改善吗?
同时由于近几年不同行业、企业的收入差距拉大,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未规定缴存比例的上限,所以各地执行的住房公积金占职工工资收入的比例由5%到20%不等,差距比较大。但税务部门对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有严格的限制,比例超过上限,超过部分企业和个人分别要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一些国家企业和垄断企业等大型企业,,将住房公积金作为工资薪金外发放奖金、津贴的渠道,从而达到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而这些钱也将作为他们巨额收入的一部分,这样的现象,公平又在何处?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性提取管理废止完善
引言: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职职工单位及职工个人长期缴纳的住房储蓄,用以日后支付职工家庭购买或自建自住住房、私房翻修等住房费用的制度。该制度始建于1991的上海,是在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基础上创立并发展的。其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似乎在一点点偏移它的最初,同时因为其本身的不完善而显现出的漏洞也似乎在一步步增大增多!
金融与保险
———————————————————————————————— 作者:
———————————————————————————————— 日期: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
学号:106040023姓名:马薇得分:
“住房公积金”路在何方
【摘要】本文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确立以及发展至今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入手,阐述了其中包括其制度本身在制定时所出现的受益对象范围窄、偏向高收入者,一定程度上的劫贫济富等不公平性问题以及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内部腐败等畸形现象,并就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结合部分专家学者的建议,从取消和完善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住房公积金未来的路该走向何方的观点和看法。
据统计,在城镇在职人员中,拥有住房公积金账户的也只占到其中的一半左右,可见单位不缴或少缴公积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真正能享受住房公积金带来的益处的人数真的是少之又少!
2.企业追求利益
一般企业并没有按照职工本人工资比例缴纳住房公积金,而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在为在职职工缴纳积金,这就导致员工最后可以提取的和能够借贷的公积金是微不足道的。在上海由30多年工龄且未分过房的职工到退休时提取四五千的公积金的也不在少数。
3.1 强制储蓄,一定程度上的“劫贫济富”
住房公积金具有强制性,即无论员工是否有购房计划或购房需求,都需要缴存住房公积金。而这种强制储蓄,对中低收入者的损害尤为严重。因为这部分群体本身的收入不高,用于缴付公积金的数额也就比较少,而公积金贷款的额度公式为:{公积金贷款额度=申请人及配偶公积金个人月缴存额之和÷实际缴存比例×12(月)×还款能力系数(通常为0.45)×贷款期限},可见,收入较高者可以获得较高的贷款额度。这就导致那些有需要购房的中低收入者因为资金的不足,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具备购房能力,却要无差别的缴纳住房公积金。同时住房公积金又奉行“低存低贷”,中低收入者以低存款利率缴纳的公积金,却要以低息贷给了有购房能力的较高收入者,让那些本身富有的人去提高生活水平,而自己却要为之买单,这样的“劫贫济富”的制度又有哪个愿意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