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危险信号

脑卒中危险信号


29
TIA可因各种各样病因所致,为预防其真的
成为脑梗塞,须进行病因诊断。作为是否为TIA
的诊断,最低限度必须检查的有:尿常规、血 常规、血清生化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胸部X 线,为了除外脑出血须进行CT检查。相当多的 TIA病例,CT及MRI上可见小梗塞灶。心脏超 声、颈动脉多普勒、脑血管造影等病因学基础 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项.
7
二、病因及发现机理
目前,对于 TIA较流行“多病因学说”,不同年龄 段,不同的病因起主导作用。Ciovannoni 观察了<45 岁和> 45 岁的两组 TIA 病人的病因。> 45 岁组中常见 的病因有高血压、吸烟、缺血性心脏病及周围血管病。 两 组 中 多 病 因 占 60% , 动 脉 硬 化 是 TIA 最 常 见 病 因 (> 45 岁占 74% ,< 45 岁占 37% )。< 45 岁组中其他 常见的病因有偏头痛、心瓣膜病、颈动脉发育不全、 二尖瓣发育不全和口服避孕药。据Birgitte报道,年轻 人 发 生 TIA 主 要 是 非 栓 塞 性 良 性 血 管 异 常 所 致 , 仅 15% 有动脉硬化。 TIA 发作特点、预后及可能机制与 有先兆性偏头痛难于鉴别。
9
常见的原因有 ① 动脉粥样硬化症,多数TIA都以动脉硬化病变为主要原 因,粥样斑块多发生大血管分叉处,致使管腔狭窄,甚至可完 全阻断某枝动脉,再者因血管内膜粗糙(管壁不完全、溃疡、 狭窄)可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形成凝集块,脱落后流向 血管末端,使血管栓塞导致短暂性脑缺血。 ②颈内动脉硬化或椎基底动脉硬化血栓形成。 ③颈部血管扭曲或扭结,造成血流量减少,甚至折转成角 而致管腔完全阻断。 ④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内膜炎、结缔组织病(SLE、结 节性动脉周围炎、颞动脉炎等)。 ⑤颈椎病的骨刺压迫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 挛。 ⑥枕环椎畸形、扁平颅底等。
的普及,对TIA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5
TIA 常常作为完全型脑卒中的前兆出现, 所以在临床上,它作为脑卒中的危险信号有
很大意义,对预防脑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6
在诊断时要明确: ①是否为TIA ②哪个血管系统发生缺血 ③发生的原因(基础疾患) 历来如此,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因多为颅外动 脉或心源性微小栓塞,发展为脑梗塞的危险性大; 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则多为血液动力学障碍(包括 一过性低血压及心律失常)所致,引起确切的脑梗 塞者较少。
30
四、治疗
总的原则是为防止TIA复发和脑梗塞的发生, 尤其是对发作频繁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小时的患 者,可以按着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处理。
31
TIA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治疗,除了基础疾 病治疗外,还需对症治疗。 (一) 病因治疗 这是根本的主要措施 (二) 对症治疗
32
1.防止灌流压下降 脑的灌流压是全身与 颅内压(脑静脉压)之差。如有直立性低血压 者进行急速体位转换时须要注意,穿弹性长筒 袜子亦有帮助。若是糖尿病所致,则应治疗糖 尿病。如有高血压应防止血压过度下降。颈椎 病患者因颈部转动压迫椎动脉,产生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可用硬领限制颈部运动,亦可根 据症状对颈椎进行外科手术。
0
脑卒中的危险信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医学研究所
田时雨 吴多斌 陈晓虹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 危险信号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脑卒中的先 兆、前驱或危险因素,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已成共识。为此,许多学者对该综合征进行 探讨及研究进展。
2
一、TIA的概念
正在增加。来源于心源性的如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 心房纤颤、左房粘液瘤、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引起的TIA。 由于体内溶纤维系统的作用,很快把栓子溶解或侧枝循 环的形成,脑供血恢复,症状消失。
12
(三)血液动力学障碍(脑血管功能不全)
TIA 发作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的基础上, 当全身性或脑局部血压骤然下降,特别是脑灌流压下降, 使脑血流降到阈值以下,则该灌流区域神经功能受损,出 现脑局部缺血局限性症状,在脑发生永久性损害之前,血 流动态恢复,该区域 O2 和 Glu 的供给能恢复,则受损的神 经功能可逆,症状也随之消失。 Calardre 指出 TIA 主要是 低灌注时间长,只是尚未达到引起梗塞的程度。应用PET 扫描证实颈内动脉系 TIA 与相应和远隔脑区血流低灌注有 关。临床上常见的原因有各种心脏机能障碍或血压过低, 如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动过速、过缓、急性心肌梗塞、急 性心源性脑缺血(阿-斯氏综合征)、直立性体位性低血压、 颈动脉窦过敏、休克、失血、以及应用过量降压药物及血 管扩张药物等。
(2)癫痫 (3)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4)脑肿瘤
(5)其它
23
3.下列症状不应考虑为TIA,美国 adhoc(特别专业)委员会制定下列症状不 应考虑为TIA。参见表 4。
24
表 4 下列症状不应考虑为TIA
(1)感觉障碍不断加重(进展)
(2)仅有旋转性眩晕 (3)单纯头晕(或恶心) (4)单纯吞咽困难 (5)单纯构音不良 (6)单纯复视 (7)尿便失禁 (8)失明伴有意识障碍 (9)局限性症状伴偏头痛 (10)单纯遗忘 (11) 单纯猝倒发作
16
三、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症状较复杂,但它有共
同的规律,亦有某血管供血不足的特征。1990年美国 adhoc(特别专业)委员会发表最新的脑血管疾病分 类,其中将TIA分为五项:①颈内动脉系统;②椎基 底动脉系统;③前两个动脉系统;④部位不明;⑤可
疑为TIA。
17
(一)共同特点:
1.突然发病:发病前可能与某种诱因,如体位改变,起床、 站立,排尿、排便,体力活动过多、情绪激动、饮酒、颈 部屈曲、过伸或转颈,过度疲劳,血压下降等。 2.时间短暂:多数发作持续 2-15分钟,有时可达 1或数小时, 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 3.反复发作:可每天发作数次或一年发作一次,间歇期从数
10
TIA的病因很多,发病机理复杂,现在归纳以下几方面,如 图:
11
(二)微栓塞
现在微小栓子学说,已成为主要学说。微小栓子主要
来源于血管性或心源性,各颈部大动脉或主动脉弓的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疡部位的碎片所致。在美国颈部颅 外动脉的病变较多,而在日本颅内动脉病变较多。但最
近随着饮食的欧美化,颈部颅外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13
(五)其它
如血液粘稠度增高如脱水、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真性多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血脂症
等;高凝状态,病理性血小板凝集;严重贫血;
糖尿病或低血糖;急性或慢性精神创伤为TIA发 作的重要诱因。
15
TIA发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常为几方面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常见因素有 ①动脉粥样硬化 ②血压的改变,过低或过高 ③血液粘稠度的改变 ④血液携氧能力的改变等
25
4 . TIA 的诊断标准
日本的诊断标
准(表5)对此较为灵活对待。
26
表 5 厚生省循环系统研究组判定 TIA 的诊断标准 (田崎义昭1985)
(1)TIA的限局性神经系统体征在24小时内(多数在1小时内)完全消失 (2)起病突然 (3)TIA的症状 a.颈内动脉系统TIA ①表现为身体的一侧体征(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单眼失明、失语等) ②发作次数少,每次发作症状相同 ③易继发脑梗塞 b.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 ①症状为身体的一侧、两侧,多种多样 ②脑神经症状(复视、眩晕、咽下困难、两眼视力消失、偏盲)★ ③发作次数多,每次发作症状不同 ④较少继发脑梗塞
1.大动脉低血流量TIA(真正的TIA);
2.栓塞性TIA,可能是动脉到动脉的栓塞,或是由于心脏主 动脉来源的栓塞或是其它来源栓塞;
3.腔隙或小的穿通动脉TIA。
4
美国研究发现,TIA发作期限5分钟内占24%,
15 分钟内 39%,半小时内 50%,一小时内 60%, 若一次发作持续1-2小时以上可能留下神经损害, CT显示梗塞现象。有学者(Julien 1984)将TIA 分真正TIA和短暂体征性脑梗塞。随着CT和MRI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简称TIA)是一种阵发性、短暂性(不超 过24小时)、反复发作性、可逆性的局部或全脑 急性脑血循环障碍出现局部神经症状,于短时间 内不留任何痕迹而恢复正常的一种病态,TIA不是 疾病名称。 1982年我国6城市63195人的神经疾病流行病学 调查发现TIA 124人,患病率为180/10万。
3
新分类的 TIA与伴有或不伴脑梗塞无关,纯属从疾病的时 间经过提出作为临床诊断的名称,持续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为
TIA;神经系统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3周以内恢复者称可逆性
缺血性神经系统缺损(RIND);发病系统体征持续3周以上称 为完全型卒中。
TIA分型
TIA 是一种综合征。这些综合征按病理生理变化分为三种 亚型:
8
(一)脑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某一支或数支狭窄或闭塞, 在静止状态时,病灶侧脑组织可依靠侧枝循环勉强从 对侧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临床上不出现症状,当血 压降低时,脑灌流压下降,即可出现代偿不足,发生 短暂的脑局部缺血。应用乳胶管模型进行狭窄效应的 研究表明,局部动脉狭窄可在生理血压和血流上产生 “收缩期壁塌陷”。这一现象在理论上解释了动脉硬 化斑块引起动脉高度狭窄(超过70%),从而使TIA 和卒中发生率升高。
33
Hale Waihona Puke 2 .对心脏的对策治疗心律不齐、缺血
性心脏病,不仅仅是防脑栓塞所致的 TIA,也 能防止心律不齐和心衰所致的脑灌注量下降。
34
3.动脉硬化的治疗 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有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蛋白 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肥胖、应激、缺少运动 等,最近已证明凝血-纤溶系因子、血管内皮素、 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儿茶酚胺、血小板源性 生长因子(PDGF)等诸多因素与动脉硬化有关。动 脉硬化的治疗,首先是纠正危险因素,其次对高脂 血症,除应用饮食疗法及药物疗法外,还可行血浆 交换疗法及吸附疗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