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研究报告课题批准文号:JCJY2011099课题分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所属学科: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张菲课题组成员:戴春权田光宏李小燕符春艳鲁春梅彭金玲彭英群张桂英彭春蓉胡兴明沈建兵秦淑娴彭湖南刘胜利唐兴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自2012年1月立项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大胆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思想,确立了各阶段、各年级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
在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交流各自经验并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与训练法,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以一种全新的训练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一、课题研究背景(一)改变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2011年10月,我们通过从写作兴趣、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和写作方法、写作机会五个方面对学生习作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许多学生存在着“无米难炊”的难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观察的敏锐,素材的感觉,词汇量和写作技巧的积累,不懂得审题、立意、组材,再加之按教材安排,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六篇大作文,故学生练笔机会有限,所写文章语言生涩,不能自如地表达心中所想。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研究,旨在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的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
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小学生的“表现欲”的特点,借助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符合学生迁移规律的需要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①随文练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
②从说到写是小学生写作必须遵循的程序,随文练笔强调由说到写,这是一种秩序渐进的纵向迁移。
③阅读向写作迁移,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总结写作规律,作文时学习借鉴,创造性运用写作方法,这是一种智能转化的交互迁移。
(四)满足学生生活表达的需要。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他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
但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下笔艰难,最后勉强涂抹几笔交差。
“随文练笔”是伴随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文本资源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难度小,负担轻,学生兴趣浓,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实践的方针“手边之石亦可攻玉”,随文练笔就是在深入领会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养料,将阅读材料作为开启写作材料的钥匙,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
为此,我们提出了“读为基础、以读代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写中知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的方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2、整合新教材中的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让学生由“要我写”为“我要写”。
3、积累学生在随文练笔中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4、改变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1、深入挖掘,探究随文练笔教学的切入点。
教师应在读与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开发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拓展延伸点、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
2、读写结合,探索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素材,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创新写话练习的形式,有计划、系统地进行读写训练,将学文与学写相结合。
3、研究构建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阅读教学为载体,从课文中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练点上组织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
4、研究对学生随文练笔的评价环节。
教师应总结出以肯定和鼓励为原则的评价体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步骤1、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为4——6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3、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0月至12月)确定研究课题内容,组织问卷调查,分析存在原因,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按方案实施,研究改进具体做法,收集有关资料,积累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加以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五、开展的主要研究活动1、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和教师习作教学情况,为课题方案提供可行性理论依据。
2、通过查阅网络和阅读专业期刊,学习名师有关课题实验的经验,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有效反思,为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质的保障。
3、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研究之中,围绕自己所教年段制定训练重点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找准适合学生有效随文练笔的训练方式。
4、收集优秀随文练笔教学案例和学生优秀习作,编辑成册,为教师进一步实施研究提供借鉴,使学生在习作成功中找到乐趣,达到乐于动笔。
5、通过边研究,边实施的办法,在实践中适时调整研究方案,不断反思、总结、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随文练笔的途径和方法,确立了各年段练笔的训练重点,为学生开拓了一条写作之路,让学生乐写会写。
同时,课题研究使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一)总结出了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对练笔点需要理解和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读写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写作的内容有条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作文,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
概括地说,学生随文练笔过程,由“理解口述练笔反馈”四部分构成。
(二)构建了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从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进行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
在一个训练点上,可以采取以下的训练程序:(理解)(深悟)(表达)(练写)(反馈)“疏通文意”: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帮助解决难点,点明重点,了解文脉,概括内容等。
“重点导读”:主要指有助于学生练笔的部分。
要求词求其义,句宗其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
“体会表达”: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课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练写”:围绕以读促写的目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交流反馈”:学生练笔结束后,争取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
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养成完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
(三)探索出了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1)在文章空白处想象练笔为了留给读者回味,课文中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在描写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或用省略号带过。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通过有形部分,引领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及时进行“补白”,构思新情节、拓展新内容,进行练笔。
《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课文中讲普罗米修斯盗到了火种,对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节只是一笔带过,未及细述。
张菲老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欣喜若狂的情景。
由于“点”选得好,学生的思维火种也被点燃了。
田光宏老师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抓住“饱经风霜”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那个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怎样的脸?请同学们用几句话写出来。
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
(2)在经典写法处模仿练笔依托文本,抓住契机,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句、段、篇,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写。
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彭春蓉老师要求学生细读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而后进行仿写。
《鸟的天堂》的第十二和十三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从整体到部分,点面结合的方法,生动描写了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热闹场面。
在教学时,彭金玲老师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排比、比喻、拟人句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个反映热闹场景的片段:“节假日的大街上热闹非凡……;操场上热闹非凡……;菜市场里热闹非凡……”采用不同的内容来突出热闹,练笔的内容多元性了,学生也能通过这一小练笔体会到如何把场面描写得生动的真谛。
(3)在情感共鸣处激情练笔《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个对话过程既有个性化解读,也有师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
“情动而辞发”,及时捕捉住这一“情感共鸣”处,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笔诉心中的情,不仅可以让文章蕴含的情感涌现,而且可以使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得以尽情地表达。
同时,在写话的过程中,达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合一的理想境界。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学中,鲁春梅老师引导学生深悟文本,观察插图,品读句子,深切感受邱少云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
此时,教师提供给学生倾吐心声的机会——“你想对邱少云说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或说或写,练笔相当精彩。
《西风胡杨》一课的最后一部分,作者运用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彭英群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这一段,让学生认识到胡杨的命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领悟到关注胡杨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然后顺势延伸学生的情感——关注环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