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发展历程及其盛衰原因初探社会与历史学院博物馆学 2008级王昭蔚指导教师刘瑜摘要:歙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在砚史上与端砚齐名。
歙砚的发展历程、各朝代的艺术造型以及所雕刻图案的纹样题材,都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发展轨迹符合了中国封建整体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作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缩影,对其盛衰原因的分析,可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歙砚;发展历程;盛衰;原因Abstract :She Ya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 stone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equal popular with Duan Yan in the history of ink stone.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he Yan as long as 1200 years, we can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She Y an’s background have inseparable links, its development track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udal China culture as a whole, which can be seen as Chinese feud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miniature.Key words:She Yan ; development; prosperous and decline ; causes砚台是一种文化产品,它的风格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传达和表示着一定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
而砚的发展历程、砚的形制以及砚台雕刻的图案题材,都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体现出时代特征,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歙砚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自古就享有“龙尾石砚①冠天下”的美誉。
因此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落于明清的发展历程,毫无疑问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反映出中国封建文化的整体发展轨迹,成为了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①龙尾砚:即歙砚,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因婺源古棣歙州,物以州名,故又称歙砚。
详见百度百科。
/view/79486.htm一、歙砚的兴起——唐代(一)歙砚的兴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其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图1:箕形歙砚历史。
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①中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访得匠手制为砚,由是山下始传。
”这段话说的是唐开元年间,一个姓叶的猎人在打猎时偶然发现歙砚的石材,后将这些歙石制成砚台,歙砚由此便慢慢流传开来。
这也是史料记载的关于歙砚最初的资料。
这块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图1)②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③、歙砚、洮砚④、澄泥砚⑤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⑥从这首诗说明,在唐代,歙砚的石品已经定名,雕工也非常讲究。
(二)兴起原因仔细研究歙砚产生发展的过程,再与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与背景相结合,可以看出,①《歙州砚谱》:宋唐积所著,成书于大宋治平丙午岁重九日。
是目前可看到的歙砚方面最早的古文献专著。
②图1:箕形歙砚,唐,长20cm,高3.5cm。
底两足,砚首呈圆状。
1976年合肥机务段唐开成五年墓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bbs/③端砚:出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雕刻精美。
研墨不滞,发墨快,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view/47414.htm④洮河砚:产于甘肃南部洮河中游的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中。
色泽美观典雅,以绿色为代表。
发墨快不伤笔毫,砚形繁多,雕刻精细,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
/view/247057.htm⑤澄泥砚:使用澄洗过的细泥作为原料,再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
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颜色多样。
其质地细腻,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
雕刻注重图案,讲究造型。
其产地莫衷一是,有河南、山东、山西之说。
/view/51501.htm⑥此诗为唐代李山甫所作的五言律诗《古石砚》歙砚在唐朝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歙砚在大盛于唐代,与歙石的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据现代地质学家的考证,歙石地质年代约属前震旦纪①,距今13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平均硬度约3.5-4°,在四大名砚中是最高的。
歙石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结构,定向排列,还含有石英、绿泥石以及少量的锆石、正长石、高岭石和斑铜矿等。
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厘米之间,这些特质,造就了歙石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但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滑的特点,②便是使这种石材为最合适的砚材,深受文人、书法家所喜爱。
第二、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书写革命兴起后,书写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发展起来。
书写所需笔砚纸墨越来越具艺术追求的魅力,书写材料的品种也随着其艺术地位的提高越来越细化。
比如毛笔有狼毫笔、羊毫笔、七紫三羊③笔等,纸有宣纸、洛纸等。
到了文化昌盛的唐代,书写材料的品种样式更加绚烂多彩。
这种背景下,歙砚的产生便有了可能。
第三、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而开元年间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发展,使得大类文化典籍有了传播的需要,对书写材料的质量、品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书写效率,笔砚等书写材料的发展便有了空间。
第四、政府对文化的大力倡导以及对书写材料的持续支持,为书写材料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举制的推广,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也扩大了文化的社会范围,扩大了市场需求。
笔砚市场的激烈竞争催生了歙砚的产生,历代皇帝对文化创新的鼓励、对书写文具的反复挑选也为文具的社会地位做了引导。
第五、大唐经济物质的富裕与文化的审美取向为歙砚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底蕴与消费市场。
大唐历经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物质积累逐渐深厚,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为了显示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对各类用品日显挑剔,歙砚作为地方特产且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便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奢侈性,极大迎合了各类贵族的炫耀心理。
唐代文化的审美取向也是促成歙砚产生的重要原因,大唐盛世开阔无垠的世界视野,融合包罗的①震旦纪: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
/view/135982.htm②张莹.歙砚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 (3).③七紫三羊:毛笔的一种,即紫毫七成,羊毫三成。
一般笔尖用紫毫,笔头表面围以羊毫,适合写小楷。
详见百度百科。
/view/375268.htm文化气度,璀璨绚烂的艺术精品,无一不把具有艺术欣赏性的物事推向艺术审美的极致,而歙砚的取材艰难、工艺繁复却又经久耐用,审美性强符合了追求砚台艺术极致的理念,所以歙砚有了独立的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审美空间。
第六、大唐社会个性主观愿望的表达,也是歙砚成名的重要因素。
大唐盛世在海纳百川的吸收各类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倡个性解放。
在诸多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表达个性艺术的著作与个人,这也为歙砚的产生提供了主观基础。
二、歙砚最辉煌时期——五代五代时期,虽然社会混乱,连年征战不断,民不聊生,但是歙砚的发展与辉煌却并不因战乱而有所止步,相反,五代时期,尤其是南唐的后唐,成为了歙砚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一) 歙砚始成御用品南唐时期,歙州官员将龙尾石砚献给了中宗李璟①,李璟好诗文翰墨,他见了歙州官员呈献的龙尾砚石色青黛、石质坚韧,纹理缜密,温润莹洁,润而不滑,细腻如肌肤,扣之如金声,发墨如油,并且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因此十分喜爱。
于是就任命凿砚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督办开采歙砚石的事情,并让石工向其学习雕砚技术。
②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砚石,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从此,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被用来专门为皇室造砚,歙砚成为御用之品。
这便是一块五代时期比较典型的龙尾砚。
(图2)③①中宗李璟:五代十国时南唐的第二代君王,庙号元宗。
政治上并不英明,但文学造诣极高,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②胡中泰.歙砚发展史[EB/OL].江西工艺美术馆,/_d271274133.htm?c=1006/2011-04-12 ③图2:龙尾箕形抄手砚,五代时期,图片来源:/bbs/图2: 五代 龙尾箕形抄手砚到后主李煜①时,更是在歙州设立制砚作坊,专门生产歙砚。
并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圭墨②、澄心堂纸③三者并称为“天下冠”,歙砚成为御用之品后,其声名大振,誉满天下,歙砚的制作工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兴盛原因分析歙砚能在五代这个战乱的时代一跃而成为御用品,不可否认肯定与歙砚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有着极大的关系。
另外与皇帝本人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上等龙尾砚多产于水中,石色以黑色和青灰色为主,具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顾名思义也就是歙石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细柔如肤,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
这些特点都是其它砚石所不能比的。
另外歙石绝大多数都有内在的纹理,并且形态多种,看起来清新、秀逸,美妙异常。
比如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鱼子、刷丝、锦蹙等。
而且每种纹理又各有区别,这更加使歙砚成为了不可多得之物。
其次,众所周知后唐的两位皇帝李璟和李煜都好诗文翰墨,尤其是李煜,更是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皇帝本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使得对所使用的文房物品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歙砚被呈献给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喜欢与欣赏,并专门下令开采龙尾石,为皇室生产御用品,这就更提高了歙砚的身价。
皇帝对待歙砚的态度,也影响着达官贵族对歙砚的态度,那些文人大夫对歙砚的使用与收藏也就更加促进了歙砚的发展。
三、歙砚在宋代的兴盛与衰退(一)歙砚在宋的发展①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璟之子,961年-975年在位,史称李后主。
与其父一样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被称为“千古词帝”。
/view/2511.htm②李廷圭墨:李廷圭,“徽墨”的宗师、发明者。
徽墨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因后主李煜酷爱书法绘画,令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于是“奚”氏变为“李”氏,李廷圭遂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其所制之墨成为“李廷圭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