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业对文化影响

旅游业对文化影响

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班级:12级旅教1班学号:20128921姓名:阳敏【摘要】:现代旅游既是一项收益可观的经济事业,又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社会文化活动。

因此,要发展旅游,造福社会,就不仅需要进行旅游的经济研究,提高旅游事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需要研究旅游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探索扩大其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的办法。

本文拟对此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交流积极影响消极影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的影响问题日益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是继旅游的经济影响之后又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研究初期,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旅游开发对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引起了文化的变迁,许多学者为此痛心疾首,将旅游称为21世纪的“新殖民主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样的判断是片面的,从而对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必然带来当地社区社会文化的变化,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变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开始着手撰写这篇毕业论文。

本文从文献综述开始,揭示了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设计、问卷发放与当面访谈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针对云南省的典型村落之一——仙人洞村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带来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伴随着其他因素如媒介宣传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人们外出务工的增多等共同出现的。

但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未考虑其他因素对社区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将旅游这一影响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相剥离,单独讨论旅游开发对社区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重点讨论了旅游开发后对当地社区社会文化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当地的文化今后可能会带来哪些变迁,并对许多学者所提出的“旅游开发会导致社区与旅游之间的冲突”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通过实例论证了这一现象在中国不会发生。

全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与意义,说明了作者选择该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原因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综述,重点指出目前我国有关旅游对社区社会文化影响这一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三部分,总结了与本文相关的重点概念和基础理论,并以此为依据立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分析了本研究中选定的调查村落——仙人洞村的区域背景,并介绍了该村落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第五部分,针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重点讨论旅游开发对社区社会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并就“旅游开发是否会导致社区与旅游的冲突”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第六部分,理论上的总结及对策研究。

通过上文案例研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针对仙人洞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最后,指出本文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现代旅游既是一项收益可观的经济事、叱,又是一项舰模巨大的社会文化活动。

冈此,要发展旅游,造福社会,就不仅需要进行旅游的经济研究,提高旅游事业的经济效益,而F1.还需要研究旅游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探索扩大其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的办法。

本文拟对此作一点探讨。

旅旅游的发展,或者说旅游业的发展:一是会促使更多的国人对旅游产品线路的熟悉,并使用,逐步形成一种旅游文化。

二是对旅游景区、省市有极大的宣传效应。

体现在:1)旅游公司对旅游景点的宣传;2)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的对外广告,展示;3)游客最直面旅游景区、城市的描述、分享,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等。

三是对旅游线路、旅游景区的不断优化(包括景区建设、同类型景区良性竞争、衣食住行各方面服务和质量的提升),对中内外游客形成一个对外的窗口展示本土和我国的优良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

四是服务行业的多面展示:衣、食、住、行、购和文化营销。

涉及到的是旅游公司的服务、交通运输行业、酒店行业、餐饮行业、景区周边商贩服务质量、景区服务质量等等。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国外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外对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通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67篇文献,研究角度主要涉及旅游综合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及旅游影响的测度和方法等方面。

在旅游对社会的影响上,在美国Virgin岛所做的研究表明,当地的社会和家庭结构并没有因为旅游业而产生多大的变化。

1987 年在土耳其所做的一项跨国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在1978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特拉化州的居民抱怨旅游导致了他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逐渐缩短了,旅游使传统形式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少了。

在对奥地利一个乡村的研究中就指出:旅游并没有使休闲游憩设施的实用性得以增加。

这一结论与大多数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

与此同时,米尔曼和皮扎姆(1988 )也在他们对佛罗里达中部的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地居民不能理解旅游对提高道德、诚实、礼貌、行为态度、人们相互间的信任等有何种贡献。

与旅游相伴而生的许多其他的社会文化问题是与旅游开发强度相关联的,过多旅游者涌入目的地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密集度,也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人共用设施的拥挤度。

[ 1 ]过分拥挤降低了旅游经历的价值,也给当地人造成了额外的压力。

著名的以色列旅游学者Cohen (1978)提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旅游的负面影响上是过分了,对于此问题应考虑到旅游对目的地整个社会的综合贡献。

显而易见,对于许多落后地区,旅游可以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相对来说,国外对旅游消极的社会影响方面的研究更为重视,也较多一些。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中国当代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1970年代末,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旅游学术研究显得非常薄弱。

尤其,旅游给目的地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更是如此。

同时,由于旅游影响研究从起步之初就并非建构在对旅游业发展高屋建瓴式的前瞻性防范研究上,而是一种由于问题的暴露而不得已进行的检讨和探因式的后补性研究,因而旅游影响研究一直滞后于旅游学研究的其他领域。

[ 2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断深化,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旅游经济不是旅游的领头学科,仅仅是旅游研究的一个分支。

1991年南开大学的刘振礼教授在河北野三坡进行了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效应调查研究,得出了旅游的社会影响以有利方面占主导地位,尤其以经济方面最为突出的结论,研究结果发表于1992年《旅游学刊》的第 3 期上,这是国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旅游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

但是,到20世纪末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21世纪初,十余年间国内公开发表关于旅游社会问题的文章一共仅有20余篇。

近十年间较有代表性的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有申葆嘉(1992)的“论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戴凡和保继刚(1996)的“旅游社会效应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为例”,郑何敏(1996)的“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赵刘平(1998)的“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王宪礼、朴正吉(1999)等的“长白山生物保护区旅游的社会效应分析”,王雪华(1999 )的“论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李建欣(1999)的“国外旅游社会学管窥”,刘纬华、肖洪根(1999)的“对西方旅游对社会学研究中新迪尔凯姆学说的分析”,2001 年和2002 年肖洪根的“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上、下)”等.三、理论构建及研究方法。

1. 国外相关理论引介。

国外关于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理论成果颇丰,主要有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现理论、游玩理论、补偿理论、冲突理论、分配理论等。

西方学者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运用这些理论来阐释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国内研究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一些学者在翻译和引介这些理论方面作出了努力。

肖洪根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进行评述,以及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归纳。

宗晓莲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流派及发展的介绍。

张晓萍翻译了《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一书。

彭兆荣的《旅游人类学》一书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内容、理论、方法等进行梳理与评述,并提出不少独到见解。

刘赵平详细引介了社会交换理论,并将其理论化的概念模型在其对野三坡旅游研究中加以应用。

“社会交换理论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应天煜较全面论述了社会心理学范畴的社会表征理论在旅游学的应用,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来源与直接经验、社会互动和媒介三种形式,并倡导运用此方法对居民群体进行划分,以获得不同居民支持并有助于旅游发展。

2. 国内学者的理论创见。

李有根认为应将居民群体感知旅游关系的社会知觉,这种知觉具有选择性、恒长性、理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研究中应注意居民的积极反映和消极反应,以及二者转变的条件。

刘赵平划分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三个基本层次,总结了三种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 3 ]王妙应用比较文化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是主客之间的文化差距产生了示范效应。

3. 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系统分析法、游客属性法、时空对比法、发展阶段法—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旅游影响尺度的量化模型———TIS模型等。

四、简评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成果有限。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相关成果的介绍、模仿与回应,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方法和学术著作。

个案研究点也相对狭窄,尚有很多尚未涉足的地区,如少数民族旅游地。

特别是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有待深入与加强。

首先,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同时,实践中充分验证其对我国旅游地居民的适用性。

因国内外旅游发展形态、特征等不尽相同,吸收国外理论并使其本土化,对于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非常重要。

其次,旅游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影响错综复杂,其中涉及文化、艺术、民俗、信仰、道德等诸多方面。

研究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必然要运用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应注重不同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适用,丰富研究视角。

最后,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存在渐变性,因此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往往是深层次的、不易察觉的。

从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以人为本,探究居民生存境况、心理状态、价值体系等人文底蕴,有助于真实地了解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