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血栓及护理(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肢动脉栓塞 病因: 1心源性:最常病因是心源性,过去,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在风湿性心脏病
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 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近年来,心脏源的性质和相应的发病率有变 化,风湿性心脏病不像以前占绝对优势,相反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起了更 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 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2血管源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近来有所增 加。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 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 斑点脱落引起。 3医源性:心脏人工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移植、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 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4)动脉鞘的护理:术后绷带压迫鞘管穿刺部位,保持鞘管通畅,尿激酶使用完毕后用肝素稀释液 封管。 介入治疗期间可继发动脉栓塞,常见原因为①插管时损伤血管壁;②导管在血管内停留 时间长,使血小板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拔管时造成栓塞;③术后穿刺部位压迫过紧,使血流受 阻,血栓形成[1]。拔管后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压迫的力度不宜过大,以可触及动脉搏动为宜, 压迫时间不宜过长,20~30min即可,密切监测穿刺点极其周围状况,注意有无血肿、局部发 热、疼痛,观察软组织硬度等。
下肢动脉栓塞 临床表现:1、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者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部分病人仅感酸
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 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静息痛,在休息时间也可感到肢体疼痛、 麻木和感觉异常,尤以夜间最为明显 2、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 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 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样为袜套式;下肢易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在活 动或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肌肉疼痛、痉挛和疲乏无力,这时患者常需要停止活动或 行走休息数分钟后才能继续活动和行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血流 受阻血供减少后,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生理生化技能发生紊乱而致疼痛抽筋 .腿 抽筋 3、皮色苍白: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 样苍白。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 坏死呈紫黑色,以足远端明显。浅表静脉萎邉,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腓肠肌呈生面 团样。 4、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 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腹主动脉末端栓塞者,皮温改变约在双侧 大腿和臀部,髂总动脉约大腿下部,股总动脉约在大腿中部,动脉约在小腿下部。
5、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栓塞肢体严 重缺血4-6小时,即可发生坏死。
下肢动脉急性栓塞
均有患侧肢体“5P”征:即疼痛(Pain)、 麻木(Parasthsia)、运动障碍 (Paralysis)、厥冷苍白(Palor)、动 脉搏动消失(Pulseless),就诊时间为发 病后8~22h。
疼痛麻木感减轻或消失,皮肤温暖,摸到足背动脉,表示动脉血流恢复通畅。 ③出血的监测和护理。出血为使用尿激酶和肝素钠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监测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注意动脉穿刺部位有无出血与肿胀情况, 如发生出血或血肿,立即在无菌操作下压迫穿刺部位上方一指处的动脉。观察神志等神经系统 的症状与体征,观察全身皮肤、粘摸有无出血倾向,观察痰液、尿色、大便颜色,及时发现出 血。减少有创操作,口腔护理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或加重出血,给予易消化饮食,避免引 起消化道出血。 (3)溶栓与抗凝治疗的护理:①药物的使用。带导管回来的要注射泵注入尿 激酶。注意其用量,皮下注射肝素钠时,嘱其按压至少15分钟左右。 (2)李志欣.梁则霞,于黄河,等急性肢体动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J]I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15(8):469-470
术后护理 1、体位护理 (1)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 h,取平卧、半卧或向左侧卧位。避免右侧卧位,以利于 电极和心室壁紧密附着。适当限制安装起搏器导线肢体活动,以免电极脱落。
(情况2:保留导管回病房,将导管接输液泵以每小时尿激酶10万U连续溶栓。观察患 肢血运情况,24h后再次去介入导管室造影。了解血栓是否溶解,如果未完全溶解继 续原方案治疗,一般导管保留2-5d后拔除。)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 次。导管操作一定要轻柔,以免损伤动脉壁,引起术后下肢渗出水肿。
• 动脉栓塞 • 高危人群: • 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液)粘度、高烟
瘾的人,特别对于有冠心病、发作心梗的人、房颤的人、 动脉粥样硬化和腹主动脉瘤的人是高发动脉栓塞的人群。 另外,动脉损伤、恶性肿瘤和心脏粘液瘤,也是发生动 脉栓塞的原因。 • 好发部位: • 根据统计,动脉栓塞高发于下肢,最常见的是股动脉, 其次是髂动脉和腹主动脉分叉,上肢动脉有3/4发生于 肱动脉,另外,腹腔内脏动脉也可能发生,最常见的表 现是肠系膜动脉栓塞引起的小肠坏死。
工作原理
1穿刺部位选择: (1)对单侧下肢病变患者,采用健侧股动脉穿刺逆行插管,主要是因为溶栓术后穿刺
部位压迫时间长(最少30min),术后加压包扎时间长(最少24h),这些措施若发 生在患侧易引起新的血栓形成。 (2)其次是局部穿刺及长时间导管操作对穿刺动脉造成损伤,也可成为诱发血栓形成 的因素。如在患肢对侧股动脉或左侧肱动脉穿刺,导管插至髂外动脉。行健侧股动 脉穿刺,用导丝试探穿过闭塞段,如阻力较大,可能为斑块狭窄,切忌用暴力,以 免造成血管夹层或斑块脱落致形成新的阻塞。远端阻塞可能影响有效侧支循环的建 立。如导丝通过血栓,用导管反复穿插及抽取血栓,建立潜在通道,为溶栓 “铺 路”,对于大动脉如股动脉或合并髂外动脉血栓,可用球囊反复拖拽、将大血栓裂 为小血栓,对于狭窄段,可用球囊扩张,如闭塞段较长,可用长导丝可深入到足背 动脉。 (3)双下肢病变,采用左腋动脉穿刺。因为首先此部位术后易加压包扎;其次从左侧 腋动脉进入导管后,易进入降主动脉,导管转弯少,易操作,而右侧腋动脉送入导 管后再向下进入降主动脉时需通过主动脉弓,转弯多,不易操作;再者,右侧锁骨 下动脉起源于头臂干,若导管在体内操作时间长,其上有血栓脱落时易进入脑内, 而左侧相对机会较少。穿刺时尽量采用单壁穿刺,同时使用动脉鞘,以减少对局部 血管损伤,降低溶栓后穿刺点血肿、渗血发生。
(7)功能锻炼:术后24 h即可开始床上轻度运动,指导 其适度改变体位,注意防止动脉鞘脱出。拔出动脉鞘后, 恢复期指导卧床患者做足背伸曲动作,促进小腿深静脉 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再次形成;早期运动可预防肢体静 脉血栓形成,可向病人讲解运动的目的,消除顾虑和增 加信心。控制运动量由小到大和适度运动。
【参考文献】 \[1\]刘作勤,李红旗,唐军,等主编.血管内介
入治疗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6.
动脉栓塞
健康宣教
休息:可取头高脚低位,便于血液灌注下肢。 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 注意保暖:穿宽松鞋袜。 按时按量服药。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常见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或便
血、血尿等, 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做足背伸屈动作,按摩由小肌群到大肌
(5)术后予心电监护,BP、SpO2%、R、24h出入量等,注意其并发症,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大 多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等原发病,术后易发生心衰、肾功衰竭、呼吸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等并发 症。观察神志、瞳孔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观察呼吸运动,注意有无胸闷和呼吸困难。做好肺 部护理,指导病人正确咳痰,施行深呼吸训练,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和呼吸功 能障碍。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技术要求:送入导管后,作诊断性血管造影,明确阻塞程度、部位,将导管插至血栓上 方或是导管头尽可能包埋在血栓内注药。(导管接近血栓,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提高溶栓效果,尿激酶直接激活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注入尿激酶溶栓, 刚开始溶栓时,最少5-10min造影监测一次,再次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情况1: 如完全再通,再注入50万单位,拔管回病房继续治疗。如血栓没有融开或动脉闭塞, 保留溶栓导管,回病房继续用微量泵)
溶栓时机选择:对于新鲜血栓,病程在3d以内者,溶栓有效率高达100%。急性血栓形 成的溶栓疗效优于慢性。从理论上讲,病程越长,血栓机化的可能性越大,而机化 的血栓不能为尿激酶所溶解。但近来临床实践表明,病程较长的髂股动脉阻塞并不 意味着阻塞段一定机化,溶栓后仍有较高的再通率。
2护理 1术前护理 (1)心理准备:向病人介绍治疗方法,消除病人顾虑和紧张、恐惧心理,争取病人主动配合 治疗。(2)生理准备:急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聚集, 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练习床上大小便。(3)患肢准备:清除术野皮肤毛发,清洁术野皮 肤。检查穿刺部位远端动脉搏动状况,并在动脉搏动点皮肤上作标记,以便术后对照。周密仔 细的术前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从而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2] 。 2术后护理 (1)体位护理:术后卧床休息,床头适度抬高,患肢自然伸直、制动,绝对保持动脉鞘管位 置不变,24h后可抬高床头30~45°,适度在床上运动,但应防止鞘管滑脱、局部出血。 (2)患肢护理:抬高患肢15~30°,密切观察皮肤温度、肤色、感觉、患肢疼痛、肌力及动 脉搏动情况,并与术前比较,拔出动脉导管时需防止穿刺点血栓形成,致动脉栓塞。患肢严禁 冷、热敷,以免血管收缩,减少血供,加重局部缺血和缺氧,或组织代谢增高。加重缺血、缺 氧,发生皮肤烫伤。如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
下肢动脉血栓及护理 护理
主讲人:曹亚萍
2019/8/10
目录
概念 适应症 工作原理
护理 健康宣教
2019/8/10
下肢动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