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备课人:夏维娜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

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生能够会认18个生字。

学生正确读写“书籍、含糊、精兵简政、死得其所、审阅、陈设、极其”等词语,并理解意思。

2.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品味语言,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3.学生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学生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进行习作。

6. 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通过多种方法读课文,拟定小标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的特点及作用,在打写中并迁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板题)2、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条理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检测生字词。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再读感悟,提出疑问1、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鼓励学生读书,进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六、打写题目:想像当时作者会问父亲什么问题的场景。

用对话的形式来写。

第二课时一、听写新词,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二、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

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 2.(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

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三、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四、拓展阅读,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

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打写题目:女儿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板书设计】10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坚决地说忠于革命被捕时:不慌不忙视死如归被捕后:瞅了瞅没说坚贞不屈【教学反思】11* 灯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焦急”等词语。

2. 通过教师点拨“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体会主要人物的语言,通过说话训练培养想像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2.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 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

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年参加八路军,1945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测预习情况。

1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3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21、(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4、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旁写上批注。

2、小组汇报。

3、有感情朗读文中出现“多好啊!”的句子或段落。

4、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5、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

(略)6、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四、拓展阅读五、打写题目:想像当时郝副营长在点燃书时的想法。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2 为人民服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等词语。

2、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搜索《为人服务》的相关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更深刻了解他们。

. 4.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多媒体展示的相关资料,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学习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课1、简介张思德。

(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怀念张思德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

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

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

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

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2、检查字词和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