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基本原理
2、贯彻要求 (1)恰当的选择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
(四)启发性原则
1 、定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 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 思考,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案例
《论语· 先进篇》记有: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或,敢问?‛子曰:‚求 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退之。‛ 说明孔子教人是因材 施教。
(五)循序渐进原则
1、定义:按学科的逻辑系统 和学生认识规律的顺序进行 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 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要求 (1)按教材系统进行教学。 ( 2 )抓住重点难点,解决好 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 3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 习惯。 ( 4 )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由浅到繁。
六、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1、教师个人备课必须做好如 下四方面工作:备教材、备 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2、备课的形式 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②课题(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 上课----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课的类型和结构 A、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 课。 B、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 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进 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实验法
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 生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 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 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 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 法。
六步教学法
定向 自学 讨论 答疑 自测 自结
情景教学法
以生活展现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 以图画再现情境 以音乐渲染情境 以表演体会情境 以语言描绘情境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 课制 班级授课制有如下优越性:第一,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二,有利 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 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局限性有:第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独创 性和内在潜力;第三,容易产生理 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第四,不利 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一、教学的定义
定义: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 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掌 握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所包含 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基 本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为目标的一种双边活动。
二、教学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 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 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 一的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 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5、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的规律
陶行知先生在《糊涂的先生》 一诗中所写的: ‚啊,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七)巩固性原则
1、定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 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 识和技能,当需要的时候, 能快速、准确无误的再现出 来。
2、贯彻要求 ( 1 )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巩固 (2)指导掌握记忆的方法 (3)组织好复习和练习 ( 4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积 极巩固
(三)直观性原则
1 、定义:教师运用各种直观 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 学对象,使学生获得生动的 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为正 确理解教材,掌握理性知识, 发展智力创造条件。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手段可分为: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案例
地理课上讲述西南横断山区的‚山河 相见,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时,学 生由于缺乏感受性认识,一时难于理 解。教师可用如下语言进行描述: ‚上山直往云里钻,下山径到河边边, 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 通过这样描述,其地理特点学生便深 深地理解了。所以,直观的教学语言 常常能激发起学生的感性思维,形成 逼真的感性材料,收到事半功倍的教 学效果。
第七章 教学基本原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的 概念、地位、目标,了解教学过 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 策略的知识。
内容提要
概念 规律 原则
方法
内容提要
组织形式 基本环节
内容提要
Βιβλιοθήκη 布鲁纳(美国)认为:“教学是 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 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 正在学习中的理解。” 王策三认为:“所谓教学,乃是 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 这个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一定的 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李秉德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 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主题教学法
发现法
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 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发现法, 就是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 帮助下,借助一定的学习材 料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新的知识或独立寻求解决问 题的方法。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课、 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 改错课、小结课。这六课型 是基本类型,可以进行不同 的组合。
2、教学的辅助形式 (1)现场教学 定义: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到 与课题有关的能够直接提供 学习材料和条件的现场进行 教学的形式。 优点:现场教学可以把教材 同学生直接看到的自然现象 和社会现象紧密地联系起来。
可以改变学生认识活动的结 构,是对课堂教学的充实和 完善。 一般通过参观、实习等方式 进行,这种形式突破了课堂 教学的某些局限性,从而使 教学活动具有新的性质。 局限:由于现场教学准备工 作量大,涉及面广,要求条 件高,即使适宜的内容也不 便于安排过多。
(2)小组教学 定义: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 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 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优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或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便 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够适应不 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 需要。
局限:很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 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上,学 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与学 校发生矛盾;分组造成的副作 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 易产生骄傲,慢班的学生学习 积极性普遍降低。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 务选择 2、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 点选择 3、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 和心理特征选择 4、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 自身素养选择
讨论题
分析斯霞老师在教‚笔‛字 时,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 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斯霞老师在教‚笔‛字这个 生字时,她拿起毛笔向学生: ‚笔杆是什么做的。‛学生 说‚是竹子做的。‛老师在 黑板写上‚竹‛字。又问: ‚笔头是什么做的?‛
(六)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教师要从学生的实 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 的放矢的进行差别教学,使 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 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要求 ( 1 )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 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2)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面向全班,照顾两头。
(一)定义:教学组织形 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 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 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 动的结构。
(二)我国学校的教学组织 形式 我国学校的教学主要是采取 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是将学生按年 龄和知识程度等划分并编成 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 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 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 织形式。
三、教学原则
定义: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 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1、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既 要保证教给学生准确和科学 的知识、也要结合知识教学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 影响。
2、贯彻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挖掘思想性 (3)言传身教
学生说:‚是毛做的‛她又写下 ‚毛‛字,合起来就是‚笔‛。 接着,斯霞老师又问学生:‚除 了毛笔,大家还见过什么笔?‛ 孩子们争着回答:‚铅笔、圆珠 笔、蜡笔、……。‛这时老师举 起手中的粉笔,孩子们敏捷地回 答:‚粉笔。‛这样,‚笔‛字 就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五、教学的组织形式
(3)个别教学 定义: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个 别辅导和指导。 优点:个别教学能使学生的潜 能得到充分发挥,便于因材施 教。 局限:会加重师生的负担,因 此教师应把教学基点放在课堂 集体教学的质量上,防止本末 倒置,造成教学质量的整体下 降。
3、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 教学 复式教学是由一个教师在同 一教室、同一节课内,用不 同的教学内容,对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年级进行教学的组 织形式。
智力超群儿童的培养
第一,不要把这样的孩子公 之于众,使他成为宣传品。 第二,不要强迫他学习。第 三,应注意培养孩子具有伟 人的品格。
特殊人才的培养
1、早发现 2、因材施教
正确对待‚差生‛
首先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学 生,利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 消极因素。同时要用发展的 观点看待‚差生‛,人是在 变化的,尤其是青少年。
案例:有三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 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 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 (爱因斯坦)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 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 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达尔文)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 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 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