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平台“直播带货”火爆背后的乱象待关注

网络平台“直播带货”火爆背后的乱象待关注

网络平台“直播带货”火爆背后的乱象待关注
一、“直播带货”发展的现状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直播带货”尤其是“网红直播带货”成了一种十分火爆的电商新模式。

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近距离商品展示、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

直播带货主播群体以网红和明星居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创业者、商家、品牌方自己开设直播间,推广自家产品,这是店铺销售服务的一种延伸;另一种是职业主播,在互联网平台开设直播间,通过专业知识或影响力积累粉丝,给粉丝推荐某种商品,并帮助解决售后问题。

主要的直播平台有抖音、快手、花椒、斗鱼、虎牙、淘宝直播等。

随着新兴的直播带货电商模式的飞速发展,“直播带货”日渐风行,直播带货除了给产品销售带来很大收益,还推动传统企业打破困局。

例如:2019年的“双11”狂欢中,开场仅1小时03分,淘宝直播引导的成交量就超过去年“双11”全天,以薇娅的直播数据为例,2018年“双11”引导成交销售额3.3亿元,全年引导成交销售额27亿元;一年里粉丝从300万涨到1000万。

作为带货能力最强的主播,今年“双11”预售第一天,薇娅直播引导的预售产品总值就超过10亿元;2020年5月10日晚
间,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直播带货3小时成交额破3.1亿。

二、网络直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的产品存在夸大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合格、“山寨商品”侵权、误导和欺骗消费者、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一)直播带货飞速发展,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较为薄弱状态,相关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相关制度和规范也不完善,现阶段基本以平台自律为主,亟须建立规范制度。

(二)直播带货类似于广告代言人利用自身网红效应对商品进行营销,这属于一种比较明显的广告行为,带货主播往往身兼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多重角色。

虽然属于广告监管的范畴,但是网络空间的无地域性,直播的即时性、主播的低门槛准入性等给监管及取证带来极大困难,目前,对直播带货均无有效的监管手段。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法律法规制的制定。

《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要紧跟时代发展,监管部门也应下发相关文件,及时对法律空白予以补充。

比如,直播用语要文明、规范,不得夸大其辞,不得欺诈和误导消费者。

(二)落实直播平台主体责任。

加大对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的监管审核力度,提升直播带货准入门槛和准入要求,禁止未经审
核备案就进行直播带货的行为。

(三)建立直播行业的诚信评价机制,对直播带货有违法行为的主播除进行处罚外,列入黑名单,并纳入社会诚信考核体系。

(四)监管部门要加强平台监管。

遏制虚假宣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电商平台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近10亿,如果电商平台疏于审核,带货环境必乱象横生。

打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甚至可以建立直播带货专门维权窗口,对消费者维权集中的产品重点监控,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五)带货网红要加强自律性。

网络代言人就是广告代言人,应当符合《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的有关规定。

主播“带货”只能带自己使用过的商品、接受过的服务,不能违规夸大宣传,甚至推销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产品,一旦确认推荐的是假冒伪劣或者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该主播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所以在直播前要做好基本的审核和验证工作,确保广告宣传用语契合产品事实。

(六)消费者需加强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辨别能力。

消费者网购还需要通过正规网购平台,选择正规、合法的平台观看购物直播,对于直播间弹出的不明广告信息不要轻易相信。

一旦发现买到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应第一时间和商家或直播平台取得联系,进行售后维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