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三国演义》《三国演义》
别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回数:共一百二十回
介绍: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
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
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
本最早,分24卷,240则。
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
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
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
间的军事、政治斗争。
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
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
中国的第一部章回体古典小
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
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
的。
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
同
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
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
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
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
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
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
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
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
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
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
“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
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
人负我。
”),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
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
族之大义。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的仁君典型。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
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
浙江杭州),不可确考。
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
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另外,有相当一部
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