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_《运动的图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运动的图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的图像》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能用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两位数据记录表件礼物里平面坐标图,理解物理图像和数学图像之间的关系;2.能用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关系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3.知道速度-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从图像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根据一个理想化的数据表,从学生已有的的数学知识出发,将数学图像迁移到具体的物理情境中来;2.了解如何用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像及v-t图像,,同时运动数学中的一次函数帮助学生理解图像中的斜率、面几个是什么物理含义,使学生从图像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各种不同方法描述物理现象的乐趣,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用描点描绘位移以及速度图像,并从中获取物理信息;【教学难点】能正确的分析图像,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物理信息【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引入在必修一前两章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我们知道了在两种图像中,斜率、交点、拐点、面积的含义,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单独的图像问题,本节课我们从两种图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复习。

(二)教学过程考纲解读多媒体展示运动的图象问题★★★★★3.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和图象(Ⅱ)4.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3.能够应用一些物理思想方法处理问题:如理想化模型、数理结合思想、图象法、逆向思维法等。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图像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1)直线运动的x-t图象多媒体展示“问题一”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____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____.(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____.两种特殊的x-t图象(1)若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____ 直线运动.(2)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____状态.目的在于让学生让学生自主进入位移时间图像的学习情境当中,并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①表示物体从正位移处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并越过零位移处②表示物体静止③从零位移处开始做正向匀速直线运动④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学生理解并记忆。

学生完成课堂检测练习:小组合作联系完成思考例1、(x-t图象)(2017·定州模拟)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质点以20 m/s的速度匀速运动B.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C.B质点最初4 s做加速运动,后4 s做减速运动D.A、B两质点在4 s末相遇(2)直线运动的v-t图象多媒体展示“问题二”(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规律。

(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____________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______________。

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___________;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_______________。

3.截距的意义(1)纵坐标截距表示t=0时刻的____.(2)横坐标截距表示速度为零的____.4.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1)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______.(2)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______;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______.学生:①先正向做匀减速,再反向做匀加速运动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④物体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目的在于让学生让学生自主进入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情境当中,并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完成课堂检测练习:小组合作联系完成思考例2、 (v-t图象)(多选)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在前3 s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B.在1~3 s内质点做加速度a=-2 m/s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C.在2~3 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与1~2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在3 s末时刻质点回到出发点(三)课堂小结1.应用运动图象要注意三点(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

(4)不同的图象,其斜率、“面积”的含义不同,例如在x-t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在v-t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

(5)速度图象中,图线斜率为正,物体不一定做加速运动,图线斜率为负,物体也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四)作业:完成金榜第2、8题(五)板书板书设计运动的图像一、直线运动的x-t图像二、典例分析三、直线运动的v-t图像四、典例分析《运动的图像》学情分析由于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对于老师讲解的图像中斜率、交点、拐点、面积等各自代表的含义能够记住,但具体应用的时候,对于斜率的计算等问题把握不是很大,而对于较简单的图象问题,学生能顺利完成;相对较复杂的图象问题,尤其是在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同时展现或是一个物体分阶段有不同的运动情况,学生由于不会思考,会使心情烦躁,形成恐惧感,打断正常的解题思维.但对于图象问题又是不能绕过去的要求,因此图象问题必须克服.综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致存在的问题是1.不能正确掌握物理图象的读法;2.不能把试题物理情景的文字描述和物理图象综合考虑;3.不能把物理规律和数学知识综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运动的图像》效果分析【评测内容】1、直线运动的x-t图像的应用(如评测练习的第1、2、3、4题)2、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应用(如评测练习的第5、6、7、8题)【评测意图】此练习的设计意图为,通过课堂的学习来检测学生对直线运动的两种图像的应用掌握程度,以及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评测结果】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如图像的斜率、交点、拐点、面积的意义,但是对于图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比如课堂检测的第3题中,A和D两个选项,学生不知道图像所描述的运动是先减速后加速,而认为运动的物体先向正方向运动,在向负方向运动,没有记清楚老师所讲的在时间轴上方速度为正,在时间轴下方速度为负。

虽然知道斜率表示加速度,但不知道斜率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评测效果分析】 检测的结果符合学生的水平,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做到全部掌握,中等偏下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记忆的知识点掌握的可以,但是较深层次的知识点、需要理解的知识点掌握不好,尤其是对两种图像深层次理解,对于两种图像的区别容易混淆,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大概有20%的学生掌握程度不好。

《运动的图像》教材分析《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中指出:要求学生有阅读图象、描述图象、运用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高考物理中的有关图象问题,是当今高考出题的热点.在高考中,通常通过“识图、选图、作图和应用图象解决问题”四种形式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题面物理情景描述基础上,综合数学知识来分析.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比重大,题型分布广泛,在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中都有涉及图象问题.在高中物理必修、选修教材中,有大量的物理图象,运用图象来分析物理问题,能直观展示物理过程,鲜明表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是分析物理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运动图象问题,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图象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在知识上掌握t x -和t v -图象中出现的不同图线以及交点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图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运动的图像》评测练习1. 下图中表示三个物体运动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速率相同,3秒内经过路程相同,起点位置相同.B. 运动速率相同,3秒内经过路程相同,起点位置不同.C. 运动速率不同,3秒内经过路程不同,但起点位置相同.D. 均无共同点.2.右图所示为A 和B 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t=0时,A 、B 两质点的速度均不为零.B. 在运动过程中,A 质点运动得比B 快.C. 当t=t 1时,两质点的位移相等.D. 当t=t 1时,两质点的速度大小相等.3.如图所示,a 、b 两条直线分别描述P 、Q 两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M 点表示两物体在时间t 内有相同的位移 C . t 时间内P 的位移较小 0~t ,P 比Q 的速度大,t 以后P 比Q 的速度小4.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

x -t 图象如图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 )A .甲乙同时出发B .乙比甲先出发C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 0处D .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5.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 =2 s 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C.在t = 2 s 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 = 2 s 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D.在t = 2 s 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6. 一台先进的升降机被安装在某建筑工地上,升降机的运动情况由电脑控制,一次竖直向上运送重物时,电脑屏幕上显示出重物运动的v—t 图线如图所示,则由图线可知( )A .重物先向上运动而后又向下运动B .重物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 .重物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 .重物的位移先增大后减小7.如图为两个物体A 和B 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作匀加速运动的v -t 图线。

已知在第3s 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物体的出发点的关系是( )A .从同一地点出发B .A 在B 前3m 处t 0 SA B t 1 s ba S 0 t t M 0 v tC.B在A前3m处D.B在A前5m处8.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0-t 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1-t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B.在0-t2时间内火箭上升,t2-t3时间内火箭下落C.t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D.t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运动的图像》课后反思一、课堂效果本节课是高三复习第一章直线运动第三课时的内容,两种图像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讲好并不容易,这节课主要是讲述x-t图像和v-t图像的应用问题,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图像斜率、交点、拐点、面积掌握的前提下,解决一些简单的题目,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两种图像的理解,并能根据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我利用多媒体准备了一系列两类图像问题,目的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两种图像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全面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