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陈宏(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一、人格概述(一)人格的含义及其特征人格“ personality ”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 persona ,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
就如同我国戏剧中的脸谱一样。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
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
如,“他具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高尚”“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这些描述包含了人格的多重含义,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
在心理学中人格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1 .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如“固执”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不同人身上也有不同的舍义。
在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环境中,“固执”带有“撒娇”的意思;而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固执”又带有“反抗”的意思。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说明了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
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另一方面,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品质,就是共同的人格特征。
2 .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
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例如,一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这种特点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针对人格说的。
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3 .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否则,会出现适应的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二)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 .气质气质 (temperament)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孩子刚一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一个人的活泼与稳重不能决定他为人处世的方向,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2 .性格性格 (character) 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
例如,当国家和集体财产遭受损失时,有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奋起保卫,有人则退缩自保,有人甚至趁火打劫。
这就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
这些不同的态度表现在人们的不同行为方式中,它们构成了人的不同的性格。
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如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自私自利。
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面貌。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罗和富尔顿 (Rowe & Fulton ,1979) 的研究发现,脑损伤或脑病变对人的性格有影响。
一个额叶受损伤的人,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病人变得动静无常,有时爱说粗俗的下流话,对伙伴缺少尊敬,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时而极端顽固,时而反复无常,时而犹豫不决……这一研究说明,大脑皮层的额叶与人的性格有关。
3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①自我认知自我认知 (sel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
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②自我体捡自我体验 (self-experience)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如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
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
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③自我控制自我控制 (self-regulation)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
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
二、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动欲区有关,而且,如果你在一个阶段遇到了阻碍,你就会停留在那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口腔期,快乐来源于口腔的运动。
弗洛伊德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过早断奶上面。
过早断奶会对小孩的人格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会使小孩形成口腔期人格。
第二个阶段是肛门期,快乐来源于排泄。
如果没能够正确地掌握如厕训练,问题就会出现,形成肛门期人格。
第三个阶段是性器官期,快乐的主要来源是性器官。
停滞在这个阶段会使男性或女性过分男性化或者导致女性产生对于关注或控制的渴求。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名字来源于一个描述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希腊神话)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男性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结,婴儿到了性器官期时,会寻求外部客体来达到某种满足,这样,孩子爱上了他的母亲。
但是在他与母亲之间有个障碍——孩子的父亲,即使幼儿没有弑父的行为,也会对父亲有攻击性,而且,幼儿无法分辨心理和现实的界限,他们就会认为父亲能够识出他们在密谋弑父,父亲会很生他们的气,进而又会去想父亲对自己最严厉的惩罚会是怎样的呢?他们自己给出的答案是:阉割,所以他们总结出,父亲会因为他们对母亲抱有非分之想而阉割他们。
随后的几年他们便不再对性感兴趣。
接下来就到了第四个阶段:潜伏期,儿童不再纠缠于恋父或恋母情结,性欲一直被压抑着。
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生殖期。
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
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
由于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所以他对潜伏期和生殖期没有较多论述。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通过自己的临床与实践,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重大的修改,建立了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形成理论,他强调“ 自我” 的作用。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自我与社会要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 乳儿期: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本阶段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家庭以母亲为中心按社会文化要求组成育儿方式,使婴儿获得舒适及安全的感觉。
如果此时缺乏来自护理者的爱抚,或照料无规律,那么就会产生基本不信任感及不安全感。
(2) 婴儿期: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由于在此期间肌肉和神经系统具有了更大的整合能力,而增强了自我力量。
这期间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其自主权,让儿童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有所控制。
这样才能养成儿童宽容和自尊的性格。
此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今后儿童的遵纪守法做好准备。
(3) 幼儿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这阶段由于知觉和肌肉运动的更加精确化,加上语言能力的增进,大大激发了儿童的独立性。
本阶段儿童有更多的自由,社会也向他们提出了行动要有主动性和目的性的要求。
此期儿童的社会关系已从家庭中的三角关系 ( 儿童、父母 ) 扩充到社会同伴中去。
儿童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的社会生活,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发展。
(4) 童年期: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此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进入社会,意识到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社会任务,也必须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此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也由家庭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
(5) 青少年期: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感和克服角色的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