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重点教育心理学 (1)

高等教育学重点教育心理学 (1)

心理学题型选择1‘*10;填空1‘*10;简答6‘*5;论述10‘*3;案例20*1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填空)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单方面。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人体果冻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心理学除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里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认知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发起人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形成心理学第三势力,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以人为本,主要研究活生生、健康的、具有个体特点的人。

教育心理学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现有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学生学习、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艺术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尝试性教学、因循式教学、策略式教学(填空)第二章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自我同一性;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认知过程经由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而逐层深入。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征: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丰富性与狭隘性冰川,强烈性与敏感性并存、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

第三章高校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是指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先知先觉的先生,是教书匠,而在这知识创新的时代,教师更应成为研究者、合作者,更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尤其是高校教师,更应该成为所在学科领域的专家。

高校教师角色的形成过程:角色的认知阶段、角色的认同阶段、角色的信念阶段高校教师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促进职业认知,加强职业认同;树立榜样示范;积极投身实践。

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有特色的教学能力;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简答)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具有渊博的知识;菊耦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具有正确的学生观;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提高维持威信: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合理应用自己的威信;要有不断进取、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敬业精神;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高校教师的心理特征高校教师的认知特征: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高校教师如何塑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尊重友善;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信任、理解和宽容;提升综合实力,志存高远。

期望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高校教师的类型: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内部途径:教学观摩、微格教学、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终身学习。

外部途径:加强岗前培训,把好高校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入门关;强化职中培训,是高校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组建合作团队,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有力保障。

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提升:树立正确的教师人才观;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教师应注重塑造积极的品质。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博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术语,来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惫与耗竭的状态。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体现:情感衰竭;非人性化;低成就感。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真诚对待每个教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正确面对压力,积极自我调节;寻找专业支持和帮助。

第四章学习理论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基本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尝试-错误-再尝试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作用。

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获得律与消退律(二)刺激泛化与分化律: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三)高级条件作用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一)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二)正强化(三)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四)消退(五)惩罚。

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者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做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做惩罚。

斯金纳把一切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是有机体必须做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即R-S(反应-强化)形式纳金斯把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用于教学,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被称为“机器教学之父”学习的认知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和同化理论(1)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迈耶认为,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外部教学条件是:学习材料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学习者需要帮助;测验所评估的是有意义的学习。

(2)知识的同化。

同化是指学习者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从而引起图式量的变化的活动。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替代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指观察学习,亦称模仿学习,说明人类能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模式。

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所引起的行为变化。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复制阶段;动机阶段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马斯洛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力。

学校为学生而设,教育为学生而教,教人比教书更重要,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健全的人格和心灵。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论、师生观、教学观第二节专业知识学习与教学指导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等五个基本阶段。

记忆的类型: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情景记忆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过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

知识遗忘的原因:衰退理论;干扰理论;同化理论;动机理论;提取失败理论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复习时间的适宜、复习次数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一般认为150%的学习程度所获得的记忆效果较佳而又较为经济。

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经历四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操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

第五章学习迁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熟能生巧等指的都是学习迁移现象学习迁移的分类按照迁移的效果,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按照迁移的顺序,发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概括说:贾德关系转化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认知结构说:奥苏伯尔提出学习迁移的教学促进(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丰富知识经验储备;积极进行心理准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改进教材呈现方式;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定义: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教学指导1.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实践、高校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管理策略第六章大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要素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研究,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工作阶段柯尔伯格的研究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级水平,共六个阶段第一级: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助主义道德定向第二级:习俗水平阶段三、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第三级: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是心理学家班杜拉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实质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

社会学习论在研究方法上强调行为模仿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理论的实质仍然是行为主义的,忽略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则是明显的不足。

道德价值观辩析论代表人物:拉斯、西蒙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动机是指发动并维持个体从事某项活动,使活动朝着既定方向进行的力量。

学习动机具有启动、维持、定向(学习行为)的功能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当学习动机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时,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成败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力图去寻找形成他们行为结果(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尤其时当行为结果出乎意料或者行为结果时消极的时候,这种归因的倾向性就更明显。

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心情、他人帮助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