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生态学重点整理

普通生态学重点整理

1绪论【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学科发展简史】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第一次提出。

英文名Ecology起源于两个希腊字:Oikos(住所、家庭)和Logos(学科),即“生境的学科”【分支学科】按组织水平划分 按研究对象划分 按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型划分按主要交叉学科 按应用领域划分全球(生物圈)生态 植物生态学 陆地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景观生态 动物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 数学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 生态系统群落生态 微生物生态学 淡水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种群生态 昆虫生态学 湿地生态学 物理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个体生态 苔藓生态学 岛屿生态学 地理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细胞生态 荒漠生态学 进化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分子生态 冻原生态学 遗传生态学 渔业生态学湖泊生态学2生命系统及其环境【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称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变量)生态因子的类型:【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各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起限制作用的因子)【生态幅(生态阈)】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范围(生命系统在某一生态因子维度上分部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间的跨度)【生态位】由各生态幅构成的某生物生存的生态定位or一个生命系统在某一个因子梯度上的生态幅,即系统在空间、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资源谱中的位置or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空、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 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定义】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新的生物学分枝学科。

是研究生物活性分子在其显示与生命关联的活动中所牵连到的分子环境问题。

其定义有两层含义:1、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传统生态学问题;2、生物活性分子表现其生命活动时的分子生态条件的规律性【理论基础】一、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1.理论核心: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他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随机漂变的,而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2.中性理论对种内遗传变异的解释:分子水平上的绝大部分种内遗传变异(即遗传多态现象)是选择上中型的,突变速率和遗传漂变速率决定遗传多态性的变化速率。

3.中性突变与自然选择的辨证统一:少量突变的非中性。

4.中性理论在分子生态中的应用:排除假设的基础。

种群遗传进化:选择、突变、随机遗传漂变、迁移、自然灾害、社会结构等。

二、Hardy-Weinberg principle (哈德-温伯格原理)1.内涵:在满足下列假设的条件下,生物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1)有性繁殖并随机交配;(2)等位基因在雌雄两性中随机交配;(3)种群足够大;(4)世代不重叠;(5)没有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

2.分子生态意义:作为基本判别假设和理论基础。

三、种群分化是生物进化的必要途径1.种群分化的结果:新种形成、种群的杂合度降低2.Wright’s F统计方法:F近似地代表等位基因被固定的可能性,又称固定系数。

亚种群相对于整个种群的近交系数:F ST= (H T-H S)/H T个体相对于所属亚种群的近交系数:F IS= (H S-H I)/H S个体相对于整个种群的近交系数:F IT= (H T-H I)/H TH I ,H S ,H T分别表示个体、亚种群和种群的平均杂合度;(1- F IS)(1- F ST)=(1- F IT)四、随机遗传漂变是种群进化的重要动力1.小种群比大种群发生漂变的速度快,所以等位基因在小种群中被固定的平均时间比大种群短。

2.一个等位基因被固定的概率等于其此时在种群中的频率,所以稀有基因更易被淘汰。

3.随机遗传漂变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4.因为新突变被固定的概率等于其此时在种群中的频率,所以,新突变在小种群中被固定的可能性大于在大种群中。

5.在种群中,局部种群越小其遗传多样性丧失的越快,局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就越大。

6.对所有中性等位基因的作用一致,因此,在没有其它进化动力的条件下,不同的中性位点揭示的进化(演化)规律应相同。

五、朔祖理论假定种群在个世代保持数目恒定,即每个等位基因有N个拷贝,则种群中任一对基因a在t时代以前的概率为:p=(1-1/N)t-1/N 单倍体朔祖时间N ,二倍体为2N六、分子系统发生分析分子系统发生(异中求同)分析的基本原则:(1)分子标记的中性原则;(2)进化速率恒定原则,符合“分子钟”假设;(3)分子标记在研究类群中直向同源;(4)分子标记具有适当的遗传变异度。

1.距离法:依据每对单元间的进化距离建立进化树。

2.简约法-最大简约法:对于分子数据,该方法计算在最少的碱基替换条件下能够解释整个进化过程的拓扑结构(系统进化树)。

3.最大似然法:对观察数据符合每种拓扑结构的可能性进行最大化计算,可能性最大的拓扑结构被选为终解进化树。

4.贝斯法:检验观测数据与理论假设的偏离是否大到否定假设的程度,或者现有数据是否足以支持作出有关结论。

【研究方法:微卫星】微卫星和小卫星DNA标记:微卫星DNA:重复单位1~6个核苷酸;如:(GT)n优点:主要表现为拷贝数n的变化,便于分析,应用日广。

小卫星DNA:重复单位>6个核苷酸,通常10~30核苷酸;标记长度大,基因型自动分析不方便,使用频率在下降。

1、多位点微卫星指纹分析法:缺点:1、对DNA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较高;2、难以对数据进行深度进化遗传学分析。

2、基于PCR的多位点微卫星分析法:优点:简单易行;缺点:隐含不确定性,不宜用于种群遗传进化研究:(1)PCR重复不稳定性;(2)带型有效性;(3)条带同源性。

3、位点特异性微卫星分析法:4 个体生态学【胁迫和适应】胁迫:生命系统在耐受区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是一种偏离生命系统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

会造成生命系统的结构损伤。

胁迫超限时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1).胁迫的生态效应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补偿阶段、耗尽阶段(2).自然环境中的胁迫高温、低温、冰冻、强光、UVB辐射、干旱、盐碱(3).胁迫适应驯化(短期适应,长期驯化)、补偿效应、休眠【能源类型】光能自养:C3植物(戊糖磷酸途径):最基本的光合方式C4植物(初产物草酰乙酸):能吸收低浓度CO2,耐高温、干旱,对寒冷敏感。

CAM植物(景天酸途径):多汁,多见于周期性干旱环境,夜间以酸的形式存储CO2供白天使用细菌…化能自养:细菌…异养:吞噬营养、腐食营养【光适应】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

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

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只是可见光区(400-760nm),这部分辐射通常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0-50%。

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

此外,长波光(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

光周期现象:分布在地球各个地区的生物长期适应于特定的昼夜长度变化格局,形成了以年为周期的、由特定日长启动的繁殖行为的现象。

按日照长度分为长日照植物(光照大于14小时才开花)、短日照植物(黑暗大于14小时才开花)、中日照植物(昼夜各半)和中间型植物(任何日照均可)。

【水分关系】书上P77-P81[生物的水分平衡][植物水生态类型][动物缺水适应]5 种群结构【种群定义】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生态型】不同地方种群中的个体长期生活在各自的环境中,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并且是定向分离,形成一些有稳定的生态差异、并可遗传的个体群,即生态型。

【年龄结构及其意义】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租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年龄椎体:纵向表示不同年龄组,横向表示各年龄组个体数或百分比。

三种基本类型:6 种群过程【种群增长:指数,Logistic密度依赖】a.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指数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可称为密度无关的增长。

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N t+1=λN t 或 N t =N o λt式中: N ——种群大小 t ——时间 λ——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将方程式N t =N o λt 两侧取对数lgN t =lgN o +tlg λλ>1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种群下降,λ=0无繁殖,种群在下代中灭亡。

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dN/dt=rt r ——每员增长率 其积分式为:N t =N o e rt r>0种群上升,r=0种群稳定,r<0种群下降。

b.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 表示),当N t =k 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呈“SLogistic 方程,其积分式为:rta eKNt −+=1 式中:a ——参数,其值决定于N 0,是表示曲对原点的相对位置的。

Logistic 曲线常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也可称为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漫;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 值而饱和。

r ——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r 增长型物种:高繁殖率、高死亡率,低哺育投入; K ——表示环境容纳量。

K 增长型物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哺育投入;Logistic 方程的重要意义: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模型的基础;②它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 、K ,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