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重点问题研究
类建 型设 划模 定式来自功能区类型及服务 设施建设模式确定
人口现状 社会经济现状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规划解读 各公共服务设施特性
土地利用要求 建筑、环境等特殊要求
功能区分类 服务设施建设模式确定 明确各功能区建设模式
四、规划原则
1、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原则
公共设施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城市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城市所有居民。公共设施规划需要强化 公共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公众利益,体现城市公共服务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
第二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一、新加坡新镇规划理论研究
1、新镇理论基础
新加坡新镇作为大型城市形态开发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的大型城市单元 (新镇雏形)、中型城市单元(小区雏形)、小型城市单元(邻里雏形)“三级结构”单元式开发理念;
高层发展、底层架空、人车分流参照了L柯布西耶1922年提出的“明日城市”的构想; 小区中心400m步行服务半径遵循了C佩里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的特点;
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本次规划中充分反应主管部门的要求,满足市民对各级各类公共设施 的需求。
3、整体性原则
公共设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类设施共同担负着为城市服务的职能;同时每类公共设施也是一个单独系 统,需要满足自身的层级要求。因此公共设施规划需要具备整体思想,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 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第二级为小区(neighbourhood)层次,每 个4000—6000户(约1,5万—2万人)由大约8— 10个邻里组成,用地约60—100hm2。每个小 区设有1个以基层商业为主小区中心及小区公园, 服务半径约400m。
第三级为邻里层次,设有公交站点,服务于 200m步行范围内居民。每个邻里都包括有各自 的邻里中心、多层车库,邻里的组合既相互联系 又相对独立。
9
道路分级组织沿自A屈普1942年提出的道路分级原则; 网格状快速道路、主要道路沿新镇周边布局演绎了L大卫1960年代提出的华盛顿新镇的“快速路网结构”; 新镇中心、小区中心商业设施与地铁站、公交站等大众运输交通相结合突出了P卡尔索普1993年提出的 TOD模式的概念; 在混合使用功能、高密度开发,快速交通、人性化尺度方面体现了A杜安尼与E普拉特尔塞伯克1990年代 所倡导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原则; 在空间形态上也拥有R罗杰斯1997年的“串联社区”模式的长处; 以上西方思潮大体上构成了新加坡新镇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当代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精华。
2、协调性原则
公共设施规划是上层次规划的完善和补充,也是对下层次规划的指引,因此必须与上层次规划(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各专项规划、法定图则)相协调。
城市功能不同,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也不同,从而导致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多样化。因此公共设施建设 需要匹配城市不同功能定位、适应城市协调发展要求。
4、适度超前原则
规划就是通过科学、严密的论证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预期设想,公共设施规划也是如此。为了应对城市发 展的规模和速度存在的很多不确定性,在公共设施布局及规模论证上体现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原则,以深标为基 础,适度超前,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规划公共设施。
5、规模效益原则
公共设施规划首先要解决的是服务公平公正的问题,但同时为了实现公共设施可持续的发展,提高设施的 运营效率,这就需要设施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或部分设施成组集中布置,以形成公共配套服务中心,最大限度 发挥公共设施的规模集聚效应。
襄阳市中心城区
功能区类型及公共设施建设模式
专题研究
第一部分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近年来,我市为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 作用,在《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及 《襄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开 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工作,并先后编制了 《襄阳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襄 阳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襄阳市中心城区绿线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 规划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医疗配套
产业
教育配套
完善配套
生活体系 休闲娱乐配套
商业配套
10
2、新镇“三级结构”规划模式
新镇规划有着完善且等级分明的新镇,小区、邻里“三级结构”,以其等级体系来构建新镇城市的和谐、秩序 与理性。
第一级为新镇(new town)层次,每个15 万—30万人,由大约8—12个小区组成,用地 约5—10km2。包括服务全镇的以较大型商业为 主的新镇中心、地铁与公交转换站、初级学院、 图书馆、镇体育中心、新镇公园等,这些较大型 设施服务半径大约1,3—1,5km,可涵盖全镇。
6、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只有具备可操作性,才更易于实施,利于完成规划目标。为此,我们制定规划管理图则,将公共设施 用地落实到具体坐标,便于规划管理;制定近期和远期相应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使规划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五、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GB 50442-2008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5、《襄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6、《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7、《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8、《襄阳市中心城区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 9、《襄阳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10、《襄阳市中心城区绿线控制规划》 11、《襄阳市中心城区普通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 12、《襄阳市标准社区及社区公共中心专题研究》 13、《襄阳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14、《襄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5、《襄阳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为了促进各类规划尤其是专项规划之间相互 协调,增强操作性,形成等级清晰、服务全面、 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要求借鉴新加坡 经验,以新加坡新镇理论为基础、以空间发展战 略规划确定的功能区为依托、在功能区层面协调 各类规划,完成功能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三、研究技术路线
现状分析
特需 性求 分缺 类口